第六节|AI不是工具,而是你的“操作系统”
在对话的最后,扎克伯格说:“我们过去总以为 AI 是一把工具,是你可以选择要不要用的。 但我越来越感觉,它更像是一套基础设施,是你组织的一部分,就像电力和云计算。”
纳德拉则回应:“没错,它不是一个‘插件’,而是一个全新的生产因子。 它不仅改变了你做事的方式,还改变了‘谁有资格做事’。”
这不是两位科技巨头的感性表述,而是他们对 AI 结构性力量的判断:AI 正在从“效率工具”变成“组织能力”的组成部分。
AI 是“第二层基础设施”,写进公司最底层
打了一个比喻来说:就像你不会每次写网页都先造个浏览器,未来你也不会每次写程序都先造个模型。模型应该作为默认环境存在,他们甚至提出一种新范式:
— 应用 = Prompt + Orchestration + 模型编排结构;
— 文档 = 会话历史 + 数据引用 + 交互逻辑;
— 产品经理/工程师的任务,是定义意图结构,而非手动制造功能代码。
也就是说:AI 不只是支撑应用,它本身已经是应用逻辑的一部分。
分水岭:不是你会不会用AI,而是你能不能“组织 AI”
在过去一年,很多公司都在讲“用 AI 提效”“Copilot 增能”, 但在扎克伯格与纳德拉看来,这还远远不够。
他们一致认为:真正的分水岭,是你有没有能力把 AI 组织起来,而不仅仅是调用一下
也正因如此,“技术指挥官”“模型编排器”“蒸馏工程师”“代理系统架构师”这些新角色,正在成为一线科技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
不是你写得快,而是你调得准。不是你prompt高级,而是你能构建结构、管理关系、调度模型。
AI不提升GDP,是因为组织没准备好
纳德拉提出了一个冷静但深刻的判断:“AI真正影响生产力,需要3~7年,这取决于组织是否真的愿意改变自己。”
他引用了一个历史类比:“电力普及后,并没有立刻带来GDP激增,直到几十年后企业开始重构工厂结构,才真正释放电力的价值。”
今天的AI也是如此。 你用AI写几封邮件、画几张图,不等于你公司完成了AI转型。
真正的转型是:
— 把AI接入到核心工作链条中;
— 把AI写进组织流程、判断逻辑和服务交付;
— 把人的角色,从执行者转为系统设计者。
这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升级。
新时代的开场白:不是AI有多强,而是你准备好没?
在这场对谈结束时,主持人问他们两人:“你们对未来最乐观的部分是什么?”
纳德拉引用了鲍勃·迪伦的那句歌词:
“你要么忙着出生,要么忙着死亡。”
“更好的选择是:忙着重建公司系统。”
他最后总结道:“我们真正缺的不是AI技术,而是敢于重建流程、结构、定位的组织与个人。”
你以为 AI 的竞争是“模型参数”,其实真正的比拼,是“谁能驯化它,把它纳入结构,变成新型生产资料”。
这是一场关于重新定义“能动性”的较量:
— 工程师要转型为“模型调度师”;
— 管理者要转型为“流程架构师”;
— 公司要转型为“AI原生组织”。
只有这样,30%的代码才不会只是“由AI接管”的开始,而是一次真正的进化:你不再是执行者,而是系统的设计者与主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