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工程师不是打工人,是AI调度者

“未来的工程师,会像技术总监,带着一支由多个模型组成的 AI 小队,完成从建模到落地。” ——Mark Zuckerberg,LlamaCon 2025

这是扎克伯格在大会上最有远见的判断之一。这次大会上,没有重复“AI 提效”“AI协作”这些老掉牙的词,他们在尝试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角色设定:技术指挥官(Technical Commander)

过去工程师最大的能力,是“一个人能做完一整套事情”; 而未来最有价值的能力,是“一个人能协调多个模型各司其职”。

从“动手能力”到“调度能力”

在这场对谈中,两位 CEO 不约而同地指出:工程师的竞争力,正在从“手速+经验”,转向“思路+调度”。

在 Meta,扎克伯格介绍了一个典型的开发场景:高级工程师并不直接写大段逻辑;而是使用一个多模型编排平台,把不同任务交给不同的 Llama 子模型处理;然后再交由 Copilot 代理进行测试和部署。

扎克伯格补充:这更像一个团队作战,但这个‘团队’里没有人,全是 AI。”

纳德拉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提到,微软正在构建一个面向开发者的“代理开发栈”,包括:意图输入界面;多模型决策层;工具接入 API;再往下,才是具体模型执行层。

在微软,开发不再是‘我会什么语言’,而是‘我能调度哪些智能资源’。

AI 工具,不再是插件,而是“作战单元”

要真正成为“AI 军团的指挥官”,工程师不仅需要会写 prompt,更需要掌握三种新能力:
— 意图建模:把人类需求准确转化为模型可执行的结构任务;
— 模型编排:知道哪个模型适合干哪件事,如何拆分、组合、接力;
— 任务监督:在 AI 执行中做质量监控、结果评估、风控容错。

在这个过程中,工程师像极了一位导演;每个模型都是演员;Copilot 是副导演;工具 API 是拍摄设备;而产品上线,就是那部电影的“首映”。

不再是“我能写什么”,而是“我能调谁干活”

这场结构转变,最难的不是技术升级,而是身份认知的变化。

扎克伯格明确说:“工程师不是在‘写代码’,而是在‘写结构’。”他强调:工程师必须像产品经理一样,具备结构感、协作思维和资源调度能力,否则就会被模型反向驱动。

而纳德拉补了一句关键点,Copilot 不只是助手,它是‘你的工作分身’。你需要会用它干活,而不是跟它抢活。

未来的工程师,不再靠自己打工,而是靠调度 AI 军团创造结果。 会 prompt 只是入门,会 orchestrate(编排)才是真正的分水岭。

    

    © 2025 加国生活网life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