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右上腹部疼痛,一般考虑急性胆囊炎、急性肝炎、肝肿瘤破裂、肝脓肿等等,如果是左上腹部疼痛,一般考虑脾梗死、脾破裂、胃穿孔、胃扩张、急性胰腺炎等等,而如果是剑突下(正中)疼痛,那也要警惕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胰腺炎、主动脉夹层、心肌梗死等等。老马跟规培医生说,边说边查体。
患者现在是右下腹压痛最明显,估计这里就是病灶,但里头究竟是什么,搞不清楚。患者既往断断续续有腹痛,又没有做过胃镜,我们有理由怀疑是消化性溃疡,甚至有穿孔了,如果消化液流入腹腔,一直流到右下腹这里,也会导致右下腹固定压痛的。不要以为只有阑尾炎会这样,再说了,患者阑尾已经没了,不可能再是急性阑尾炎在作乱了。
不管如何,先把腹部B超和胸腹部X光做了再说,同时开通静脉,留血标本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四项、胰腺炎两项等等。
老马说,这种年轻病人,处理起来比老年人要好一点。老年人可能已经肠道穿孔了也不知道疼痛的,他们感觉太弱了。年轻人稍微有点炎症都可能剧烈腹痛,所以我们不着急,只要生命体征稳定,就可以等一等。
老马安排好方某后,就去处理其他病人了。
很快方某的检查报告都回来了,而且更奇怪的是,还没等老马的药物用上,他的腹痛似乎开始有所缓解了。一开始眉头是拧成一团的,现在甚至都可以跟护士嘻嘻哈哈了。
老马看了报告,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胸腹部X光也没有看到明显的膈肌下游离气体影,不支持胃肠道穿孔,也没有胆囊炎、肝炎、肝脓肿等等。抽血指标也陆续回来,除了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偏高一点,其余的没多大异常,胰腺炎两项也是正常的,基本上也可以排除急性胰腺炎了。
本来老马还打算让他进一步做个腹部CT的,看清楚一些。但由于患者现在腹痛缓解一些了,索性CT也不做了,仅仅用点补液,留观。
但不到半小时,患者方某又开始说腹痛了。
老马这次二话不说,直接开了腹部ct,说先把CT做了,看清楚没问题再说。
CT很快也做完,报告说部分回肠及盲肠壁是增厚的,需要进一步检查。其他没发现。
为了安全期间,老马还请了外科医生下来评估,看看有没有手术治疗指征,老马心里头也清楚的很,这种情况没有任何手术指征,总不能平白无故打开患者肚子吧,但为了安全,也当是为了分担责任吧,外科医生必须下来看一看。
外科医生跟老马的观点一致,目前暂时没有发现外科可以干预的情况,建议内科治疗。
有这句话就好办了。
老马请了消化内科医生下来会诊。
消化内科医生看完后,觉得患者腹痛原因不明,暂时无外科情况,那就收上消化内科吧,逐步完善肠镜、胃镜、小肠镜等等,总是能够明确诊断的。
就这样,方某当晚就住入了消化内科。
半夜又有一次腹痛,医生给用了些解除胃肠道痉挛的药物,腹痛有所减轻。一直熬到天亮。
第二天教授查房,得知方某这个腹痛反复发生了一年多了,而且经常会有腹泻情况发生,腹泻偶尔会有浆糊状,再加上做完腹部CT所见,排除了阑尾炎导致的腹痛。
你这个阑尾啊,不一定是导致你那么久以来腹痛的真正病因,只可惜你现在没有上次手术的病理,如果可以,把当时手术切掉阑尾做的病理检查报告拿过来,我们看看。你腹痛、腹泻应该是另有他因的。说到这里,教授顿了顿,当然了,切掉阑尾也未尝不可,它多少都会加重腹痛的。
当天重新安排了CT检查,但是做的是增强扫描,看得更清晰。第二天就给方某安排了肠镜检查。
肠镜一进去,就看到患者升结肠粘膜重度炎症,并且有部分溃疡形成,还做了病理活检。
最终结肠检查给出的报告是:怀疑升结肠克罗恩病可能。
方某压根没听说过什么叫做克罗恩病。
管床医生给他解释,这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性肠道疾病,病因未明,可能是免疫紊乱导致的,也跟基因有一定关系。总之结局就是你的升结肠有明显的炎症、溃疡,这就是导致你反复腹痛、腹泻的原因,而不是阑尾。
那我阑尾手术岂不是白做了?方某哭笑不得。
管床医生不好直接给定论,含糊说了几句,大概意思是阑尾迟早得切。
复查的CT增强结果也出来了,影像科意见考虑:升结肠克罗恩病可能性大。
这下似乎石锤了,不管是肠镜还是CT,或者是患者的临床表现,都符合克罗恩病。
管床医生告诉方某,克罗恩病治不好,但是可以控制,只不过有很多禁忌的东西,比如饮食一定要忌口,海鲜基本跟你没缘分了。
那应该怎么吃呢?方某问。
教授刚好在,顺口回复了,说我行医几十年,还没有见过和尚和尼姑有克罗恩病的,你大概可以跟他们学习,按照他们的食谱来吃吧。教授说完后就笑了。玩笑归玩笑,教授还是仔细告诉他,辛辣油腻的尽量不吃了,必要的时候甚至只能吃营养粉。
当天就准备给方某上克罗恩病相关治疗,其中最关键的几个药,一个是美沙拉嗪,一个是激素,另一个是硫唑嘌呤。这些药都是可以控制肠道炎症的,很多轻症的病人用这些药都能迅速缓解,管床医生告诉方某。
但目前也有一些生物制剂,比如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等等,这些单克隆抗体能精准对付紊乱的免疫系统的某个环节,起效迅速,疗效确切,可以尝试。管床医生继续解释。这些以前都是昂贵的救命药,但现在都进了医保,价格腰斩了很多,每个月一千来块钱就可以搞定了。
方某自己也查阅了很多资料,知道这些生物制剂效果很好,想直接用这些药好了,不用激素,因为听说用了激素人会变胖,而且会带来很多不良反应。
拿了药,准备用。
护士跑过来告诉医生,患者(方某)的PPD试验是强阳性。
管床医生一听,就凌乱了。PPD试验强阳性!这就尴尬了。
PPD试验,是就是结核菌素试验。广泛用于检出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
教授沉吟了一会,说PPD强阳性,也只能说明病人以前感染过结核杆菌,或者是曾经接种过卡介苗,现在哪个孩子没接种卡介苗啊,所以即便他没有感染结核杆菌,只要接种了卡介苗,都可能出现强阳性的,不用大惊小怪。再说,他这个克罗恩病,本身免疫系统就有些紊乱,出现个强阳性不足为奇。
教授虽然自己这么说,但内心还是犯嘀咕的。如果患者真的是感染了结核杆菌,进一步讲,如果患者真的是结核病,那么这个肠道的情况就不一定是克罗恩病了啊,这完全可能是肠结核啊。肠结核也会导致反复腹痛、腹泻的,CT和肠镜的表现也完全可能是这幅模样的。
换句话说,肠结核和克罗恩病的鉴别,要提上日程了。
管床医生更加是不敢大意,因为这两者的鉴别从学习内科学以来,就一直是考试重点。但即便是如此,临床上依然有很多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克罗恩病误诊为肠结核的情况发生。
这也是为什么管床医生要给患者常规做结核方面检查的原因。
如果PPD试验是阴性的,那么一切都顺理成章了,就往克罗恩病上套就好了,直接给予治疗。
但现在尴尬就在于PPD是强阳性的,这似乎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找了感染科医生过来会诊。
一看结核抗体也是阳性的,会诊医生有些犹豫了,建议进一步做TSPOT.TB(结核感染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查,这也是一个检验结核杆菌感染的检查,原理跟PPD试验差不多,但是准确度更高一点。我们人体感染了结核杆菌后,会产生一些记忆细胞,当再次遇到抗原时,记忆细胞会做出反应,检查原理大致就这么回事。
治疗先放一放,搞清楚到底是肠结核还是克罗恩病再进行下一步吧。感染科医生说。方某见此,不由得心慌慌了,医生每一次皱眉头,都能让他担心的要死。
感染科医生还让天天留痰去找抗酸杆菌(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阳性),同时再做一个胸部CT,看看有没有典型的肺部病灶,一般来说如果有肠结核的话,可能也有肺结核,如果能找到肺结核,那么反过头来想可能肠结核也是存在的。但这个可能性比较低,因为方某说过了,他这几年来基本上没怎么感冒,也没有明显的咳嗽、咳痰症状。
但有一段时间低热,自己量了体温大概是38°C,人比较疲乏,没管它自己就好了
这正是让感染科医生担心的地方,结核病多数都会有低热、疲乏。
但消化内科医生也说了,克罗恩病也可以有低热啊,由于胃肠道功能不好,也容易出现疲乏。
到底谁说的正确呢?
教授私底下发话了,既然请了人家会诊,就要相信人家,让做什么检查,咱们照做就对了,多留几次痰,也不是坏事,万一真找到抗酸杆菌了,确定是肠结核了,怎么回头还来得及。这要是贸然直接把激素怼下去治疗克罗恩病,结果证实是肠结核,那就糟糕了,病人糟糕,我们也跟着遭殃。换句话说,激素对于克罗恩病来说是治疗药,但对于结核来说却是毒药。
管床医生心里凉的发毛,谁不知道激素是肠结核的禁忌症啊。结核杆菌感染,需要的是抗结核药物治疗,一针激素打下去,搞不好造成结核爆发,那就真的罪过了。
一连做了几天痰培养,都没有看到抗酸杆菌。胸部CT也基本是正常的。
但是T-SPOT.TB结果回报了,阳性。
消化内科医生又把感染科医生、病理科医生、影像科医生叫过来了,大家一起讨论一下,这小子的肠道到底是结核,还是克罗恩病,大家再仔细分辨分辨。病理科医生说也拿不准,看起来都像,可能标本留得不够多。影像科医生这回也不敢咬死就是克罗恩病了,毕竟PPD试验强阳性,T-SPOT试验阳性,结核抗体也是阳性的,更糟糕的是患者还偶尔会有低热、乏力等症状。所以他们认为,克罗恩病看可能性大,肠结核不能排除。
一把来说,克罗恩病、肠结核的鉴别诊断并不困难。难就难在方某这个情况比较特殊。
最后还是感染科医生拿了主意,说综合评估起来,还是考虑肠结核的可能性更高,可以先进性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如果有效果,那么就确定了。如果没效果,那就说明不是肠结核。
就这么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