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2、金钱与战争

熟知这段历史的朋友想必都知道,自从北洋舰队在中法战争前后,再未受到足额的经费,还有传言,海军经费被慈禧太后挪用用来修颐和园了。

但是中法战争前后,要远远早于慈禧准备修颐和园的时间,不仅北洋舰队,朝廷的其他层面也存在着经费不足的情况。

在黄海大战中,对北洋舰队造成重创的“吉野”、“浪速”号原本是清廷为北洋舰队采购的。结果因为没钱被日本抢购了。

但是,与缺钱大相径庭的是满清的财政收入一直在增长!

早在184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是3.9亿两白银,而1843年鸦片战争结束时,国库年收入达到了4.2亿,乃是康乾盛世时期的10倍多!

甚至到了清朝国势衰退的1908年,其岁入依然达到2.3亿,1909年则达到了2.63亿。也就说清朝的收入其实不低。

造成这种局面的问题在于,作为一个传统国家,清廷的主要财政来源依然是税收。

除了传统的田赋之外,又加上了后来的关税和厘金,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

既然是征税,就意味着需要巨大的行政成本来维系这样一个庞大的征税体制,所征收到的赋税越多,则需要投入的行政成本也就越多。

这么一来二去,看上去收入爆棚,实际上真正能够进口袋的其实并不多。所以说,不是老佛爷要修园子烧钱,是确实能烧的钱不多。

3、日本的金融炼金术

相较于靠征税吃饭的大清朝,隔壁的明治藩阀们在学习西方过程中极为重视经济和金融手段的借鉴。

这帮藩阀们虽然也通过征收各种税来扩大国家财源,但是他们可没有局限于完全靠税收吃饭,而是以税收作为抵押大规模的放债。

日本明治维新(1867)后,首先在国内的西南战争(1877)中尝试发行公债,近2亿日元,1873年发行的公债总额约为2300万日元,1878年和1883年共发行3250万日元的公债。

这些面向国民发行的公债的利息和本金,又大多是以从国民手头征收的税金来偿还的。

在后来,这些行为都给战争融资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当时,日本政府财政预算规模在八千万日元左右。

据日本学者著述,日清战争的融资主要是依赖发行了一亿一千六百万日元的政府公债,其中民间公募九千万,国库存款二千五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