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宫内膜癌与什么有关?

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被称为子宫内膜癌三联征。有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每增加1,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9%。糖尿病患者患病风险比正常人高2.8倍,高血压患者为1.8倍。

除此外,子宫内膜癌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持续的雌激素暴露如无孕激素保护的雌激素替代治疗,比如他莫昔芬;
携带子宫内膜癌遗传易感基因,如林奇综合征;
初潮早(≤12岁)、晚绝经(≥55岁);
不孕不育;
高龄。

结合上述五个案例,均能看到她们身上有高危因素,而且因为疫情,她们选择了先在家自行服用止血药物,这些药物大多含雌激素和孕激素,增加了患癌的风险。

二、子宫内膜癌会出现哪些症状?

不规则阴道流血、排液

约9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不规则阴道流血症状,通常发生在绝经后。有的表现为阴道异常排液,可为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围绝经期患者可以表现为月经量增多、月经期延长、月经淋漓不尽、月经间期出血等。

子宫增大、疼痛

大部分子宫内膜癌诊断时为早期,体检时往往没有子宫增大的表现;但若肿瘤侵及子宫颈内口,导致子宫腔积血或积脓,可引起下腹胀痛及痉挛样疼痛。晚期患者因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神经可引起下腹或腰骶部疼痛。

三、如果出现以上症状,怎样明确是否有子宫内膜病变?

1、子宫内膜活检。

若出现上述症状,又高度怀疑子宫内膜病变时,应进行子宫内膜活检明确诊断。包括:子宫内膜吸取活检、诊断性刮宫、宫腔镜下诊断性刮宫等,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确诊。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盆腹腔增强核磁共振或增强CT,有可疑转移者可进行全身PET/CT检查。

3、肿瘤标记物检测。

目前,尚无特异敏感的肿瘤标志物可用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随访。有子宫外病变的患者,糖类抗原125(CA125)有助于监测临床治疗效果。不过在缺乏其他临床表现时,CA125不能准确预测复发。

人附睾蛋白4(HE4)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诊断和预后预测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旦确定为子宫内膜癌,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放疗、化疗为辅助。结合患者个体情况综合治疗。

四、没有出现以上症状,怎样预防?

没有出现以上症状的女性,建议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年龄≥50岁的妇女每年都要进行子宫内膜癌的筛查,主要方式为经阴道超声检查(监测子宫内膜厚度、有无异常血流信号等,对于绝经后妇女,超声下子宫内膜厚度≤4mm,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阴性预测值>99%)、子宫内膜微量组织病理检查和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

年龄<50岁,但符合以下条件的女性,建议根据医生的判断来决定是否筛查。

异常阴道流血,尤其是绝经后阴道流血。
35岁以上携带子宫内膜癌遗传易感基因或家族史(尤其是乳腺癌、结直肠癌、女性生殖肿瘤)。
有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史或正在治疗。
>30岁且肥胖(BMI≥28kg/m2),有糖尿病和高血压。
有排卵障碍,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等。

子宫内膜癌患者中虽然70%~75%为绝经后妇女,平均年龄约55岁,但由于高油高糖的饮食、作息不规律等因素,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呈现年轻化趋势。

发现有相关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去正规医院进行系统检查,避免自行服药,以免延误病情。

    

    © 2025 加国生活网life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