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模型算法上的差距为6个月
问:现在中美AI差距有多大?
宋春雨:非常接近了,个人认为在算法层面的代差约为半年周期。真正的制约瓶颈在于算力基础设施,导致整体训练效率受限。但在算法上,中美的差距大约在6个月。
此外,人才结构也慢慢呈现本土化特征。从AI公司的员工配备看,这一代的AI人才已经不局限于吴恩达、李飞飞等有留学背景的人才,比如DeepSeek员工都是清北、浙大一群年轻人,他们的算法团队90%都在清华五道口那。所以,这波AI是颠覆式创新的伟大时代,创业者都非常年轻,我们现在看的AI应用项目都是00后在做。
问:超级智能体会对人类产生哪些影响?
宋春雨:这一波AI不仅重塑生产力,还重塑了生产关系。(杨)元庆在今年Tech World给超级智能体做了分层,第一,能感知与交互;第二能认知与决策;第三是有自主学习与进化能力。智能体能自主演进和协作已经重塑了生产关系。
在美国,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案例:两个人通过管理和协调各种智能体,创建了一家估值达到1亿美元的公司,这正是生产关系被重塑的典型实例。
问:现在agent发展处于哪个阶段?
宋春雨:目前智能体(agent)在文本数据处理方面已相对成熟,比如订火车票、写PPT等任务已经可以较好完成。但多模态交互仍处于模型发展阶段,尚未完全成熟。当前的关键在于推动MCP(模型上下文协议)的落地,实现不同模型之间的输入接口统一和协同。
问:但在国内,让用户为智能体付费似乎比较困难。
宋春雨:展望未来10到20年,中国有望像美国一样,大幅提升软件的价值。与上一代软件主要提高工作流程效率(约30%)不同,AI时代的新技术可以直接提升人效,比如达到以一抵三的效果。新一代AI需直接对企业KPI产生贡献,明确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即通过AI直接帮助企业实现盈利,并根据利润进行分成。
问:这种模式适合国内吗?
宋春雨:国内AI创业者有个现象,不愿意做To B领域,但美国创业者99%都在做To B的软件变革。
问:国内何时能出现两个人就做出了一个估值1亿美金的公司的情况?
宋春雨:估计需要两三年,比如,YouMind就五六个人的团队,没花钱做推广也实现了盈利。
问:我们在投资AI应用时有没有特定的投资逻辑?标准是什么?
宋春雨:AI应用是最难投的,因为非共识的成分大。我们的逻辑还是看人,看一个AI代替单位人工所能创造的价值。比如在AI面试方面,我们会考察该工具是否能够完全替代人类执行任务。对于只能提供辅助功能的AI应用,我们称之为copilot;而那些能够进行交互和协作的,则被定义为超级智能体。
问:这与移动互联网的投资逻辑不同吗?
宋春雨: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可以进行像素级的复制模仿,但由于AI涉及底层技术的创新,这种逻辑并不适用,其不确定性更高。
问:决定投资一家AI公司时会考虑的因素?
宋春雨:首先,该公司要有极高的人才密度;其次,一号位不仅要有定义产品的能力,还要有非常强的行业号召力;第三,大模型公司尤其要能展现出在早期就具备融资100亿人民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