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乡曲思故乡,世上大有人在。然而,象我这样远离浦江六十余载,却依然钟爱沪剧,恐怕在同龄人中独无仅有吧!

六十年代中叶,我十九岁考上大学,来到了几乎无人听过沪剧声调的北方城市大连,这是一个“少有乡音,少有知音,少有观众、更没有网络”的环境。每当我思念父母、想念家乡、不合心情时,就会自唱几小段沪剧唱段,来消解身居异乡遇到的苦闷,安慰自己孤独的心。

其实,我在上初三时才接触沪剧,记得学唱首曲是“刘志远敲更”,先是听我小舅哼唱,自己也跟着学唱。二舅说我唱得象王盘声,当时我还不知道谁叫王盘声,这一曲算是我入门申曲的敲门砖。后来,家里买了一台收音机,王盘声就成了我的偶像,虽然从未见过其本人,但他那略带苍凉的唱腔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一二年的模仿,不敢说微妙微肖,倒也有几分相象,也成了我参加班级演出的拿手节目。

大约1964年前后,三林塘文化馆成立沪剧小组,不知是何机会,让我也加入了进去,当时只是充当配角,只有几句唱词,算是步入戏台演出。也是那个时候,我就读的三林中学从市区招来一批学生入校,其中有几位喜爱唱沪剧的男女同学。还有一位擅长拉二胡的音乐老师,在他的关心组织下,成立了一支学校沪剧小分队,先后排练了几个小节目。等我上高三的时候,正是市里爱华沪剧团《红灯记》上演的时候,由沪剧新秀袁滨忠出演李玉和,他嗓音音域宽广,高亢激越,充满青春活力和穿透力,我们小分队成员称他的唱腔为袁派,自然也成为了我模仿的偶像。

想不到的是,在我高考的前半年,学校里要排演《红灯记》全剧,而且推荐我出演李玉和,当时“备考”和“喜好”成了我难以割舍的选择,居然我选择了二者,现在想起来不可思议。我一边参加排练,一边复习功课,当时出演李奶奶、铁梅和鸠山的三位同学都比我小一班级,我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正式演出那晚上,学校的礼堂人无虚席,我们全家人都来为我助兴。我外婆看我挂着铁链赴刑场出场那情景,回家来很是不高兴,我们笑着解释是演戏,现在想起来还会笑出声来。

说到那段“赴刑场”(又名“壮志凌云”)唱段,让袁滨忠唱起来确是高亢婉转,引人入深,让人听得有一股催人奋进的感觉:“迎寒风,含愤赴刑场,脚步蹒跚意气昂,昂首看,看到了抗日烽火遍地燃,深山密林红旗扬,侧耳听,听到了荒原水畔战马鸣,战斗的号角已吹响……”当然,让业余演员的我唱来就太逊色,但在当时远离市区的乡镇,还是“迷”倒一些“粉丝”。演出结束后,离高考大概只有二个月,我没命地补习,我的同桌帮我复习物理,甚至一起压题。我记得,清晨五点多钟,我就拿着书本去小学操场上复习功课。晚上拼到半夜十二点,居然一榜考上大学。也许这正是在“战斗号角”下奋进的结果。

上大学后,我将背得烂熟“壮志凌云”的经典唱词抄写在日记上,经常拿出来看着唱词唱上二句。如果说,那时候唱“刘志远敲更”唱段为安慰思乡情,而唱“壮志凌云”则为催已奋进的号角,一时唱将起来,可令自己梦游“辉煌”过的青春年代,思念曾经并肩奋斗过的乡曲戏友,更感谢曾经帮助过我的同窗好友。以下是2022年我在K歌园地重唱沪剧《红灯记-壮志凌云》的音频:



说实在话,由于年代的关系,我所学唱的老戏并不太多,所接触的大部分都是现代戏,如《雷雨》、《罗汉钱》、《黄浦怒潮》、《红灯记》、《芦荡火种》、《碧落黄泉》等。听过孙文滨唱的《庵堂相会》,但他的唱腔在我记忆中印象并不深。但丁是娥、邵滨孙、茅善玉、徐俊、孙徐春的唱段却听得甚多,但那已是八十年代初的时候了。以下是2021年我在K歌园地重唱沪剧《黄浦怒潮-写遗书》的音频:


我喜爱沪剧,感谢当年的拥有,陪伴了我后五十余载的异乡生涯,戏中的正能量也激励了我从事的业务工作和处理好家庭生活、同事关系和子女教育。去年,我以《滨城男儿》为曲名反串演唱了茅善玉的《敦煌女儿》唱段,真实地反映了我的沪剧情结和对浦江和滨城两个故乡怀有同样热爱的心声。以下是2023年我在K歌园地反串演唱沪剧《滨城男儿》的视频:


我喜爱家乡戏曲,也“遗传”给了我女儿,从小她就在我的思乡曲中长大,尽管她生长在北方,却能够用挺标准的乡音演唱许多沪剧名段,如“芦苇疗养院”、“燕燕做媒”、“盼星星、盼月亮”、“金丝鸟”等选曲,在学校、单位的舞台上多次登台演出。而且潜移默化,居然她也能唱不少越剧、黄梅戏著名选段,如《红楼梦》中的“葬花”“焚书”,《穆桂英挂帅》中的“辕门外”,《何文秀》中的“桑园访妻”以及《女驸马》中的“谁料皇榜中状元”等选段。

2002年她移民加拿大,居然在一家企业开业会上PK名曲演唱,优美的唱腔荣获一等奖。后来,她加入多伦多越剧团,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专攻尹派小生。几年后,她已经能够登台出演一些越剧经典折子戏,如越剧《何文秀》、《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女儿学习戏曲的成长道路令我悟想到,乡曲也不只是乡人方懂得欣赏,特性的东西往往最具共性,中国的地方戏剧也是世界艺术瑰宝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父女同爱学唱戏曲,也加深了父女之间的感情。我过生日时,她会以合唱沪剧作品当成礼物赠送,如沪剧合唱《庵堂相会》“问叔叔”、《陶行知》“小月亮”等。她过生日时,我也会以编辑她的演唱节目成视频或音频文件当成礼物赠送,如沪剧《上海谣》、越剧《何文秀》“九里桑园叫算命”等。这几段视频上传於下,分享大家闲时欣赏。


↑沪剧《庵堂相会》“问叔叔”视频


↑沪剧《陶行知》“小月亮”视频


↑沪剧《上海谣》视频


↑越剧《何文秀》“九里桑园叫算命”

(完)

    

    © 2025 加国生活网life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