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脾虚

夏季是腹痛、腹泻的高发期,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感觉,只要饮食方面稍有疏忽就会出现拉肚子、恶心、吐等问题,所以,像“藿香正气”之类能够“化湿止泻”的中成药也就是成了许多家庭的夏季常备药品。其实,这种局限于夏季的腹泻问题,大多都与“湿邪困阻中焦”有着扯不开的关系,“藿香正气”也是通过化湿和中的方法来达到止呕止泻的目的,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在暑湿来临之前,提前给“湿气”以出路,或许就可以减少夏季“胃.肠.功.能.紊.乱”等问题的发生。而这也正是《无症状疾病的中医治疗》中给出的调理脾胃虚弱、小儿脾虚肝旺等问题的方法:法米仁,用药量可达60~90克,煎汤代水。

法米仁正是炮制过的薏苡仁。薏苡仁其性微凉,具有与“茯苓”同等的“淡渗利湿”之功,所以,只需将薏苡仁通过炮制的方式“去性取味”,就是可以得到一味“健脾又去湿”的良药。

而炮制薏苡仁的方式也是相对比较容易学习的:南北朝的《雷公炮制论》出现了用两倍的糯米同熬、盐汤煮等炮制方法;《太平圣惠方》中言只需微炒薏苡仁;《本草纲目》中又提到土炒薏苡仁可疗疝疾,其后又出现了糯米炒、盐炒、姜汁炒等制法,现代出现了砂炒薏苡仁和麸炒薏苡仁。

所以,如果平时脾胃虚弱,排便不成型者可以选择“两倍的糯米同熬薏苡仁”的方式,兼护脾胃;兼见小便频数者可以选择“盐炒薏苡仁”;兼见小腹冷痛者可选“姜炒薏苡仁”;若无其它不适症状者,则选择“微炒薏苡仁”即可。

湿痹

薏苡仁不仅擅长“祛湿”,它还能够“除痹”。那什么是“痹证”呢?简单理解就是“痛”,比如天气突变时的关节屈伸不利,酸胀难受;入夜后的“小腿抽筋疼痛”,这些问题都属于“痹症”的范畴。那为什么小小的薏苡仁可以缓解关节疼痛呢?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按起因可分为风痹、寒痹、湿痹三大类。薏苡仁善健脾祛湿、强筋脉、止痹痛,主要解决的就是痹证中的湿痹。其实,健脾胃在湿痹证中是占据很重要位置的,中医讲“脾旺不受邪”,后天之本强大,机体抵御能力就越强。况且,“土能克水”,健脾就是改善运化水湿的能力,加上薏苡仁本来还有祛湿之力,所以《本草纲目》中言薏苡仁:“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

湿痹生活中表现为关节疼痛而烦,小便不利,大便稀,浑身疼痛,关节沉重,不能转侧下午发热,脉沉,舌苔厚腻。如果符合湿痹症状,那薏苡仁具体怎么用呢?“薏苡仁一升,捣为散,……煮两匙末作粥,空腹食”。操作方法简直不要太简单,薏苡仁作为药食两用之品,以作粥之法疗顽疾,虽非滋味美好,却无良药“苦口”之弊,不失为一妙招。

当然如果只是单纯素体湿盛,并没有关节疼痛,也是可以用薏苡仁利水渗湿的,有预防之用。此外,痹证日久,肌肉就会萎缩无力,正如《内经》中言:“治痿独取阳明”,这里的“痿”就包含关节肌肉的“痿废不用”,薏苡仁正是“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用薏苡仁尚可恢复肌肉活力,改善肢体的痿软乏力。

薏苡仁捣散煮粥的方式适用人群非常广,凡脾虚湿盛有过敏性鼻炎者,入夏后容易流鼻血者,或者是湿温初起容易复发咳嗽者,关节疼痛的老人和生长痛的孩子均可食用。

生一灶炉火,系一抹围裙,摇一柄蒲扇,添一把薏米,耐心等待熬煮的过程,是岁月静好,是平安喜乐,也是用心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