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错误定位爸爸”的妈妈

在豆瓣上看过一个故事。

网友@哭泣的猫说,自己妈妈有一项高级技能:睁着眼说瞎话。

小时候,妈妈说的最多的,就是爸爸的坏话。

“我就没见过像你爸这么懒的人,我真是瞎了眼,当初嫁给他”;

“你长大了可别像你爸这样,赚不了几个钱,脾气还不小”;

“我的命真苦,为了你们爷俩操碎了心,最后一点好没落着”。

起初,网友很同情妈妈,对爸爸充满怨恨,完全站在妈妈这边。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网友发现,爸爸根本没有妈妈说得那么不堪。

在他看来,家不是避风港,而是父母对立的两大战营。而作为父母连接点的他,总是在夹缝中不知所措。

成年后,他一直为自己没有快乐的童年耿耿于怀,既不愿亲近妈妈,也无法靠近爸爸。

李南玉将这类母亲,归类为“错误定位爸爸的妈妈”。

她们错误地将丈夫摆在了对立面,一方面希望和孩子的连接更紧密,另一方面又想用孩子达成对丈夫的控制。

然而,家庭是一个整体,一旦搞人为分裂,每个人都不会幸福。

《爱的五种语言》中说:

“生命是一条河流,它由上游自身和谐、中游婚姻和谐、下游亲子和谐组成。”

就像有人说的,父母相爱,是孩子最大的福气。

父母之间相敬相爱,少一点恶语相向,多一点温存体谅,孩子才能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出自己的战友,而是让孩子感受爱,学会爱。

“不管不顾”的妈妈

不少研究证实,一个人想要健康成长,离不开幼年时父母的爱与关怀。

尤其是妈妈的关爱,更是孩子的心灵食粮,不可或缺。

在书里,李南玉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让人心疼不已。

有位女性,为了贴补家用,10岁时,就被妈妈安排到别人家当保姆。

有一天,她实在太想家了,就走了很远了路,回去看妈妈。

一路上,磕磕绊绊,跌倒好几次,膝盖摔破了,脚底还磨出了血泡。

可一到家,妈妈看都不看她一眼,还气愤地问:“回来干什么?赚到钱了吗?你真让我失望。”

没有关怀,没有呵护,只有冷漠与斥责。

女孩哭着回到自己的卧室,之后一连几天,妈妈都忙自己的事,一顿饭也没有给她做。

之后,她彻底离开家,四处打工养活自己。

妈妈的“不管不顾”,成了她心底永远的伤。长大后,她自卑、敏感、不合群,日子过得一塌糊涂。

在诸多来访者中,有不少人有着相似的经历。

有人生下来,就被妈妈扔去了外婆家,一年见不到几次面;

有人一直被保姆照顾,想靠近妈妈,却总是被拒之门外;

还有人对妈妈的记忆很模糊,似乎妈妈永远在忙。

这些在“母爱缺失”中长大的孩子,无一例外在成年后表现出“没有安全感”、“异常敏感”、“内心脆弱又满身戾气”。

在心理学上,这些都属于“回避型人格”,认定了“全世界没人爱我,更不会有人帮助我”。

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孤独,很难与外界建立“信任关系”。

对妈妈来说,多给孩子一点爱,真的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