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2、应运而生的紫砂壶

泡茶讲究快速冲泡,即泡即饮,仅以满足解渴之欲的粗陶大碗茶是满足不了的,饮茶器皿逐渐被小壶替代。

这其中,尤以紫砂壶最为知名。

早在1915年,紫砂陶等宜兴陶瓷制品在巴拿马国际赛会中首次获奖。

继而在1926年的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1927年的巴黎博览会、1932年百年一度的芝加哥博览会以及1935年的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上,宜兴紫砂陶器连获殊荣,一时之间成为世界陶瓷之林中引人瞩目的一朵奇葩。

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高庄“双剑合璧”,制作的一套提璧组壶,在1979年,被当做国礼送给了当时的日本首相。

顾景舟的其他作品也价值不菲,在2011年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会上,达到了1782.5万元的高价。

是什么让寻常百姓生活中的茶具,成了备受推崇的艺术品?

与其他瓷器不同,紫砂陶表面不上釉彩,更突出了泥土本身的特色。紫砂泥生成于“甲泥”矿中,有“泥中泥”之称。

紫砂壶之所以为好茶者推崇,更是由于紫砂色系沉稳,与各种茶的颜色协调,既有一定的透气性和吸水性,同时又不易被茶渍所污染的特性。

紫砂泥料的透气性,是源于紫砂的“双气孔结构”。

开水冲泡后会热胀冷缩,砂粒膨胀,彼此之间挤压,气孔变小,一伸一缩之间产生“呼吸”,茶叶里的芳香物质、营养物质也就完完全全释放出来了,透气不透水,因此泡出的茶更香,这可是其他的泥料无法企及的。

因为紫砂壶透气性好,泡茶不易变味,暑天越宿不馊。久置不用,也不会有宿杂气;还能吸收茶汁,壶内壁不刷,沏茶也无异味。壶壁积聚了“茶锈”后,就算不放茶叶,在空壶中注入沸水,也会茶香四溢。

如果爷爷用紫砂壶泡茶,除了淡泊名利之外,还能有勤俭节约的美德蕴含其中。

在寒冬腊月,紫砂壶冷热急变性能也很好,壶内注入沸水,绝对不会像玻璃一样因温度突变而胀裂。而且,泥料的砂质传热缓慢,泡茶后握持不会炙手,哪怕置于文火上烹烧加温,也不会因受火而裂。

“壶经用久,涤拭日加,自发暗然之光,入手可鉴。”

优良的紫砂壶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表面质地会日趋沉着和温润,这就有点像我们的“盘玉”传统,物件伴随使用行为发生变化,不仅没有因为使用而失去光彩,反而“借人气养之”,蕴含着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观念。

饮茶文化推动了中国陶瓷业的发展,不断完善的茶器又升华了中国饮茶文化,使得较高层次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逐渐进入百姓们的生活,也带动了紫砂艺术的飞速发展。

宜兴紫砂壶就在这个时候脱颖而出,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名贵可想而知。

甚至,宜兴紫砂还名声在外,成了欧洲人的抢手货。

据史料记载,早在1670年(清康熙初),荷兰德尔夫特就出现了宜兴窑的仿制品,欧洲著名的“皇冠”茶壶作坊也有大量的仿宜兴陶制品。

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三世)的御医西蒙内斯·保利对紫砂壶的价值就有这样的评价:“从中国买来的沏茶用具,价值可比黄金,都用丝绸包裹,只有好朋友之间才相互赠送。大家公认其价值也不低于钻石,或宝石,或当地最昂贵的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