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原创:香薷 罗大伦频道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bso8TgdNwTwvLpcD2m3Xbw

小学生课本中“蓄水池的数学”问题常常被大家拿来开玩笑说,“一边放水一边注水,这多浪费呀!”

其实,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做着蓄水池一样的平衡问题,就拿今天这个“祛湿”话题来说,我们身处的自然环境,摄入的水,水果,饮品,蔬菜都是“水湿”的来源,就好像注水的龙头一样;而我们自身的脾胃之气,日常的晒太阳、运动、艾灸、泡脚等生活习惯,家中的饮食习惯,季节交替时的食谱更迭,以及主食的选择等等因素都在影响着“身体对于水湿的运化”效率,这就好比蓄水池的“排水系统”。

而如今的便利生活让我们在无形之中扩大了蓄水池的“注水龙头”,但却忽略了“排水系统”更应该定期维护,这也就造成了现如今很多人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湿邪”对于身体的影响,比如浑身乏力,困倦,腿脚发沉,眼睑浮肿,虚胖,吃补药容易上火,食欲差,排便粘腻,妇科炎症,小儿反复出现的咳嗽,老人“如同天气播报员”一般关节疼痛,年轻人风吹后一过性的头痛等等。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蓄水池过载”的问题呢?减少注水的同时,做好定期维护或许会是比较妥善的办法,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赤小豆、薏苡仁、茯苓、山药、参苓白术散等等都是“健脾化湿”的好办法,而今天我们再来介绍一种维护“排水系统”的办法,它叫做羌活胜湿汤。

什么是风药

一杯装满水的杯子摆在面前,在不接触它的前提下,您都有哪些方法能够让杯子中的水减少?

比如,放些吸水的海绵,沙土,这是“参苓白术散”的健脾祛湿;用太阳晒,用火烤,这就是藿香佩兰的辛温化湿;接个导管往外引,这相当于“茯苓、薏苡仁”的利水渗湿,而《脾胃论》大家李东垣告诉我们,“风大的时候,水湿也能减少”,而羌活胜湿汤的方法就来源于“风能胜湿”。

所谓风药,就是指具有厥阴风木属性的一类中药,它们具有升阳发散外达阳气的特性,多性温或平,味辛、苦或甘,多入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阴肺和足厥阴肝经。

风药首见于李东垣之师张元素的《医学启源》:“羌活,气微温,味甘苦,治肢节疼痛,手足太阳经风药也”,张元素根据药物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等,提出“药类法象”理论,指出风升生,味之薄者,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书中并载有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葛根、细辛、独活、白芷、藁本等二十余味药物。

《内外伤辨惑论》中言:“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李东垣继承并发展了风药系统,并将其融入了自己诸多方剂之中,也成为了“李东垣”的特色之一,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风能湿盛”的代表作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汤出现在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著作之中,具有祛风胜湿之效,是治疗“风湿在表”的不二之选。《内外伤辨惑论》言:“肩背痛不可回顾者,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不通行,以羌活胜湿汤主之。”

汤剂组成参考剂量:

羌活6克、独活6克、藁本3克、防风3克、炙甘草3克、川芎3克、蔓荆子2克(餐前温服,尽量与餐隔半个小时)。

此方由七味药物组成,均为风药。羌活、独活为君,羌活性燥,走窜发散,具有醒脾祛湿、通痹止痛之效,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祛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故而也被称为“太阳经引经药”,在许多治疗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的方子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独活辛苦温,善于祛风湿、止痹痛,一般来说风寒湿所致的痹症,无论新久,均可用之,独活主入“肾经”,为少阴经引经药,病位上来说,尤善清除下半身,如腰部、膝关节、腿、足等部位的风寒湿邪。羌活、独活二药相合,以求辛散周身,通痹止痛。

风为百病之长,可以与多种邪气结合,形成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等。治表证的方剂中多会考虑风邪的影响,故而此方以防风为臣,因其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之效,在治风的方面,它药性平和,既能治风寒又能治风热,比如防风通圣散,消风散。在胜湿方面,防风辛温发散,气味具升,虽不长于“散寒”,但胜在“散湿、止痛”。

然后又选了三味擅长“散邪止头痛”的藁本、川芎、蔓荆子为佐药,藁本治颠顶头痛,也就是头痛发作时,痛点在百会穴附近那种头痛。蔓荆子辛苦,微寒,善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配伍其中既可佐治辛温之药的燥性,又能够疏散头面余邪。川芎更是治疗头痛的常见药物,比如养血止痛的四物汤,疏风止痛的川芎茶调散,此方中配伍川芎也是取其上行头目,行血止痛之功。最后以炙甘草调和诸药,七药共奏祛风胜湿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