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入伏后要开始冬病夏治了

由于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所以趁此时机调养阳气,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对于治疗冬天容易发作的寒证、虚证有着很好的促进效果。对于所谓寒证、虚证我们不妨理解为因自身体质较差或受寒受凉导致的疾病,如哮喘、咳嗽、关节炎、风湿等,可以见到咳嗽白痰、流清鼻涕、手脚易发凉、怕风等症状。如果把虚寒证的身体比作一间冰冷的屋子,那么伏天夏治就相当于引自然界的阳热之气去温暖这屋子,并帮助屋里冷掉的炉子重新升腾起来。

(有关“冬病夏治”文章来源:传统养生学堂”,更多内容请点击这里

1、冬病夏治是什么原理?

每年夏天入伏后,天地阳气最旺,正当这个时候,我们借助天地的阳气,为自己的身体增补阳气,这样的补阳,效果好过其他时候。这是天地的恩赐!

天地怎么帮你补阳?中医一般是在入伏后,用专用配方的中药做成“三伏贴”,在选定的不同穴位上贴服,保留几小时,然后取下。这样,让身体的经络穴道,借助宇宙天的能量,和中药一起,提升气血能量。这个效果,在其他时候,做不到!

2、冬病夏治适合什么样的人群?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的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这是中医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实践证明有良好的效果。

例如:慢性支气管炎利用夏季进行调理脾胃,可健脾祛痰,使冬季病情得以缓解,有的还可治愈;支气管哮喘患者利用三伏天进行药物敷贴治疗,在冬季可使病情明显得以缓解;糖尿病患者可以利用夏季把血糖降到正常范围,对日后病情的控制极为有利;关节炎患者可以利用夏季进行治疗,减少冬季发病的机会,这一切都说明了夏季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意义。

目前,冬病夏治法主要用于小儿及成人哮喘、咳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免疫功能低下、冻疮、过敏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及虚寒性胃痛、顽固性疼痛、湿疹等病症。通常多采用敷贴、针灸、中药、拔罐、耳穴等综合方法治疗、均取得了明显而持久的疗效。   

因阳气不足出现的问题,三伏贴也会有帮助。手脚凉、怕冷怕风、阳虚腰痛、痛经等等。

3、三伏贴膏的制法和作用

药物成分: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等。

三伏膏制法:四种药物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糊,做成小饼状,并加入麝香以备用。治疗时摊铺在贴内,贴于穴位上。

部分取穴定位:

1)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下缘旁开1.5寸;作用宣肺理气。
2)心俞穴:第五胸椎棘突下缘旁开1.5寸;作用是调理气血。
3)膈俞穴:第七胸椎棘突下缘旁开1.5寸;作用是健脾化痰。
4)其他:略。每个人的穴位组合,可能都不同。

当然了,我们在加拿大,如果找不到贴三伏贴的地方,可以试试一个最省钱也最不容易坚持的办法就是泡脚,寒气重的最好再加上姜,详情请点击:“求医不如求已”排寒气 善用夏天医治冬病的“冬病夏治”之法

加国生活网小编编后按:如果你没有办法找到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等中药的话,还可以使用一个办法,就是使用姜片。不过姜片还有是些刺激皮肤,如果你有参加小编组织的精油拼邮活动、如果你有订姜精油的话,那就太好啦,在10ml的基础底油中加6滴姜纯精油,配成按摩油后,三伏40天,每隔1-2天在大椎穴、肺俞穴刮痧,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4、艾灸

三伏天在肚脐处进行“十字灸”也是驱寒祛湿的一个好办法,中医认为凡是得湿疹的人都是体内先有寒再有湿,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体内的阳气不足,身体没有足够的力量把寒气排出体外。三伏天在肚脐处进行艾灸则是一个增加阳气的好办法。不过,因为加拿大的室内都有烟雾报警器,这个办法并不是适合所有人,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条件来决定艾灸、泡脚或是刮痧。

脐灸的原理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对于体质虚弱的人来说,艾灸肚脐,能提升元气(阳气)。众所周知,胎儿靠胎盘呼吸,婴儿出生后,脐带即被切断,先天呼吸中止,后天肺呼吸开始。而脐带、胎盘则紧连在脐里,没有神阙,生命将无以为继。艾灸肚脐,就好像给身体建立了一座加油站,气血得以循环调节,身体健康无病。

在肚脐上隔药灸,利用肚脐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的特点,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透入肌肤,刺激组织,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增加阳气的目的。

脐灸的方法:将燃烧的艾炷直接悬在脐中上方(1厘米左右)施灸,以觉得有温热感为度。以肚脐为中心,先灸肚脐的左方,再灸肚脐的右方;之后再先灸肚脐上方,再灸肚脐下方。区域要涵盖下图的各个穴位。每次灸15~30分钟,每日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



脐灸注意事项

1、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2、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3、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

4、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禁用;身体发炎部位禁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