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星星生活


加拿大选民参加政党的选举聚会,彩旗飘飘,锣鼓喧天,对政党领袖的热捧狂追,热闹场景,和追星族对偶像的狂热有得一拼,老中青的拥趸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欢聚一堂,倒是很合“派对”(Party)的原意。背后折射出的文化内涵,相当有味道。

加拿大烽火连天的选战,独立于政党之外的参选人不是没有,时不时还会冒出一个两个,在党朋之争中,杀出一条血路,直取议员议席。但加拿大政治的主流,就是理念相似或者利益相关一群人拉帮结派的政党政治。

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选战中,选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也都是各个政党推选的参选人,听到的,也都是各个政党的竞选许诺。理智也好,激情也好,划钩打叉推选议员的理由依据,也多半是和这些政党的理念相近,或者利益相关。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加拿大选举,毫无疑义的,是选“党”。

党是什么?哪怕贵为党魁,又是什么?说到底,还是人。是人就有喜乐厌恶,就有爱恨情仇,就有逃不掉躲不开的个人魅力,就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领袖风采。选举,到底是在选党,还是选人,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说得一清二楚的。

在政党政治当中选“人”,有两重含义。

第一重含义,选民们可能会受到某个政党领袖的个人魅力感召,看中这个“人”的领袖风采,转而投他所在“党”一票。政党花费巨资做竞选广告,也无一不是将聚光灯打在各自党魁身上,指望领袖的个人魅力,赢得选民的心。

个人魅力或者领袖风采,恐怕也有英语汉语的语境差异。法裔加拿大人一向以优雅风度着称,自由党前任党魁马田(Jean Chretien),却是一个“口嘴歪斜”的法裔。保守党阵容的政客,拿他半脸麻痹的个人缺陷当砖头,拍自由党一砖:堂堂加拿大的总理,哪能是一个说话都不利索的人担当?这位其貌不扬的政治家,率领自由党赢得多次联邦大选,出任总理长达十年(1993-2003),以他百折不回的勇气和毅力,充分展示了他内在的个人魅力,也赢得加拿大人的敬佩之心。

相映成趣的是,上届联邦大选,自由党推举的党魁,是位法裔中年帅哥迪安(Stephane Dion),一派学者的儒雅风度(他确实是多间大学的政治学教授),个人魅力十足吧?风度翩翩的大学教授,却因他的法式英文发音,在竞选电视辩论上,频频失分,个人魅力也大打折扣。自由党不仅没从保守党手中扳回一局,反而丢失几个国会议员席位。选战过后,尘埃落定,一脸憔悴的教授,闭门思过,很快就辞去自由党党魁一职。

也是兼职大学教授,担当加拿大政党党魁的例子,还有华裔国会议员邹至蕙(Oliva Chow)的丈夫,在华裔加拿大人社区鼎鼎大名的新民主党领袖林顿(Jack Layton)。他留着一抹小胡子,有华文媒体调侃,有点像列宁,也有点像白求恩。单就个人魅力和领袖风采而言,林顿多次在加拿大选民民意测验中,胜出现任总理保守党领袖哈珀,也超过最大反对党自由党领袖叶礼庭,名列加拿大总理最佳人选第一。

不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新民主党根本就没有可能赢得将他送上总理宝座的议员席位。加拿大人分得清爽:人是人,党是党,个人再有魅力,政党的党纲不合选民心水,照样不投党的票。

选“人”的第二重含义,是选当地选区的具体参选人。加拿大人习以为常有事找议员,打交道的是当地议员,而不是远在渥太华的政党领袖。政党推举各选区参选人,不得不依据个人才华社区声望,千斟酌万考虑,力求在个人魅力上加分。

不少加拿大选民,其实没那么浓厚的“政党”情意结。选民们可能对政党厚厚一大叠的党纲一知半解,对参选人的所作所为,却看在眼内记在心上。要是参选人投仗着自己所在政党的权威势力,对选民趾高气昂高高在上,骑墙派的选民会一票否决,不管参选人来自哪个政党。这种情势,选的是人,而不是身后的那个党。

选党还是选人,在多元文化之国加拿大,不得不提及参选人族裔身份。加拿大没有党禁,政党多如牛毛,上得了台面的政党,没有一家胆敢以种族主义自居,无一例外地打族裔牌,以期赢得少数族裔的选票。某些时候,参选人的政党背景退居其次,让位于族裔背景。“华裔选民,请投华裔参选人一票”,时不时在中文互联网论坛上冒出来,不问党籍,只问族裔,也算是选人不选党的一个变种吧。

选党也好,选人也好,关键词是选,无人强求你必须选党,或者必须选人,这是我热心参与加拿大的民主实践之后,最深刻的印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