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半夏/罗大伦频道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53RimZTpQMTV3nQjOSouDQ

餐桌上

“嘶~,好疼好疼!!!”

“又口腔溃疡了?”

“可不咋滴,这已经是这月的第几次了啊?我这是口腔溃疡大户了吧?”

“对呗!溃疡小天王~”

“半夏大夫,有啥妙招没?”

“咦!还真有~”

后来

“半夏大夫厉害呀,治好了我这祖传的口腔溃疡!”

“No No No不是半夏厉害,是半夏的老师厉害!”

口腔溃疡的厉害,大家肯定都领教过,溃疡发作起来可谓是:食饮不能下,言语不能出,情志不能平,生活质量明显的下降啊!

不过以后咱就不怕了哈,半夏教你们一个大招呀!

这个大招就是涌泉穴外敷,用黄连和吴茱萸的粉末,按照1:1的比例混合配好,用醋调匀,最后调成糊状,睡前敷在双脚的涌泉穴上,第二天起床拿下来。

材料的选择,首先黄连和吴茱萸要打粉,药房、淘宝都可以办到;醋可以是白醋,也可以是黑醋;调成糊状后,可以用创可贴外敷,还可以用空白的贴敷贴外敷,也可以用白纱布覆盖,医用胶布固定(友情提示,透明胶带固定不住哦)。

西医理念

咱接着说口腔溃疡,口腔溃疡其实就是良性的口腔黏膜损害。溃疡的部位多发生在唇周、舌边、脸颊、软腭等部位。创面大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灼痛。不治疗的情况下,一般7~10天左右可自行愈合。溃疡有“黄、红、凹、痛”的特征,溃疡表面覆有一层黄色或灰白色的假膜,中央凹陷,基底赤红柔软,周围有红肿。严重的甚至连成一片形成糜烂。西医认为口腔溃疡的主要病因有免疫功能异常、口腔菌群紊乱、微循环改变、微量元素的缺乏、遗传因素以及心理因素例如精神紧张、压力大、环境不适应等。

中医理念

口腔溃疡中医叫口疮、口糜、口疳等等。关于口腔溃疡的病因,古代医家有很多的论述。《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诸病源候论》云:“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气厥论》“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中华口腔科学》将口腔溃疡分为脾胃伏火型、心火上炎型、肝郁蕴热型、阴虚火旺型、脾虚湿困型、气血两虚型,一共六种症型。

上面介绍的涌泉穴位贴敷方子是治疗阴虚火旺型的口腔溃疡,其根本是虚火上炎导致的。这种口腔溃疡实际上常常多年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既然是因为火热上炎导致的,那我们让火下行回到原本的位置就好啦!就是中医讲的“引火下行”“引火归元”。

为什么选择涌泉穴?

首先是因为涌泉穴是肾经穴位。

其次,涌泉还是五腧穴的井穴。《灵枢·本输》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井穴在手足的末端,比喻是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也是全身唯一与地相接应的穴位。可以借助药力由此引上浮之火下行归原。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五脏之火皆可由此下行。

还有,《针灸穴名解》曰:“按少阴居人身六经之最里,本穴又为全身孔穴最下,承至阴之静……而作涌泉之动……少阴根于涌泉,即犹天一之水由地下涌出……如伤寒病之回阳,以足心转热为断。本穴多治头、胸之病。用以引热下行也。”

最后,《口齿类要·口疮》云:“口疮,若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见昼伏,不时而动,或无定处,或从脚起,乃无根之火也……更以附子末,唾津调搽涌泉穴。”

根据这些理论及古籍指导,选择了涌泉穴。

涌泉穴在脚心,在第2、3脚趾趾缝和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方义

黄连、吴茱萸是中药方剂中经典的药对,经常成对儿出现。黄连、吴茱萸最著名的方剂当属左金丸,朱震亨创制而成,载于《丹溪心法》中,黄连、吴茱萸按照6∶1 的比例配伍组成。后来又演变出了不同的比例,甘露散(黄连、吴茱萸 2:1),反左金丸(黄连、吴茱萸 1:6),黄连丸(黄连、吴茱萸 1:1)等等,这些演变而来的方子还是具有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特点。

黄连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擅长治疗痈肿疖疮。

吴茱萸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吴茱萸辛苦而温,主入肝经,入肝散肝郁,既能制约黄连的苦寒,还能带领黄连入肝经(黄连归经中是不包含肝经的);此外吴茱萸还有引火下行的作用,把上越之火引导回归到命门之中,就是《本草纲目》记载吴茱萸:“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

黄连、吴茱萸贴敷涌泉,治疗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的慢性口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