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圆力/罗大伦频道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irReGwHQXRJLcIyZXyvjpg

“中医基础理论”的一系列文章,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习中医,让大家跳出“只求方,不学医”的怪圈。我们会用生动有趣的文字和妙趣横生的现象来为您揭开中医神秘的面纱,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同时也让您对中医“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如果我说自然界的某种现象可以跟人体的疾病有所联系,不知道您信还是不信?大家对雾霾都挺熟悉的吧,气味浓重、昏天黑地,且雾蒙蒙的,总是让人有种不太舒服的感觉。其实,在人体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大家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图像:雾气越来越重,最后居然遮蔽了太阳,导致天空一片阴暗。那这太阳“没了”,会有什么症状呢?

乌云蔽日

我们身体中的太阳就是心脏,如果水湿严重,遮蔽了太阳,那就是水湿之气影响了心脏的运行。这样的话,首先在头部,很多人会有眩晕的感觉;其次就是心胸部,胸胁支满,意思就是胸及胁肋部有支撑胀满的感觉,然后有心悸、短气而咳的症状;最后就是肢体和其他部位的症状,比如有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形体消瘦、尿少等症状。

这么讲估计大家都没有概念,我还是用例子来说吧。这是王付先生的一个案例。

医案

说有位女士看病,问其身体哪不舒服?她拿了一张纸,上面是一个胃镜的报告单,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然后她说她的慢性胃炎,胃基本上不怎么痛,也不怎么恶心,更是不吐不腹泻,当然大便也不干。

其主要症状就是自己感觉胃里边不柔和,不舒服。像是有个东西一会跑到了左边,一会跑到了右边,这个东西在胃里边转来转去。大概转不到半个小时,忽然间她感觉到这个东西就进到了胸中。她说一到胸中,就感到胸中满闷、不舒服。不过,胸中不舒服的时候,胃反倒舒服了,这说明病移动了。

然后呢?她说胸中不舒服,比胃中不舒服还难受。她总是怀疑胸中不舒服,是心脏有什么问题,但检查来检查去并无大碍。胸中的不适大概会持续二十分钟左右,然后忽然间就会头晕目眩,不过胃中和胸中都没事了。在头晕目眩的这种情况下,站不能站,只能躺在地上。她说在家里劳动,每一次去农活的时候,都要找一个能睡觉的地方。如果胃中不舒服,胸中不舒服,紧接着就是眼前一片漆黑,头晕,要睡觉。她说,睡上个二三十分钟,三四十分钟,起来,好了。但一天多次发作。

于是给她开方苓桂术甘汤,吃了一段时间,大概有二十多天,病证基本解除。她又坚持大概吃有两周左右,最后病证基本消失,没有再出现这样的症状。

看完这个案例之后,相信大家都对这个病以及所用的方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接下来我就为大家进行答疑解惑。

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个病的起因是什么?其实我们刚开头的时候也说了,这个病的罪魁祸首就是水湿。有的朋友就问了,怎么还是水湿,感觉很多病都和水湿痰饮有关,这其中有什么区别呢?

主要的区别是因为人体是很复杂的,疾病也是如此,我们虽然讲过很多痰饮水湿致病,但是都不尽相同,比如有痰热、寒痰、悬饮、支饮、痰阻于肺等等,它们不仅在症状上有所区别,使用的药物有时也是天差地别。

水停中焦

就像今天所说的案例,本证是水饮之停源于中焦阳气虚弱,故有“水停中焦”之称。虽然是“水停中焦”,但是这个水饮之邪性流注,无处不到,饮停的部位则不仅局限于中焦,既可上逆趋下,亦可流于全身各处。如饮停于肺可见咳喘胸闷;水饮凌心可见心悸短气;饮流于胃可见脘痞腹胀;饮渗于肠可有肠间漉漉。

这个水湿痰饮这么烦人,那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在中医上我们认为,痰饮水湿的产生多由外感六淫、饮食所伤及内伤七情等,引起肺、脾、肾各脏气化功能失常所致。说是各脏腑,但是其中比较主要的就是脾、肺、肾这三者。

1、痰饮水湿与肺脾肾

首先是肺,肺有一个功能是主行水。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能推动和调节全身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肺主行水的机理有二:一是肺气宣发,将脾传输至肺的津液,向上向外布散,至头面和皮肤,并化为汗液排出体外。二是肺气肃降,肺会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向下向内输送到其他脏腑,并将代谢后产生的浊物下输膀胱,称为尿液。

肺为什么能有这个作用呢?这是因为肺在五脏六腑之中的位置最高,就好像在河流的上游修筑了一个水坝,这个水坝控制着整个河流的流量,如果肺出了问题,那就很容易出现尿少、痰饮、浮肿等症状。

然后是肾,肾为水脏,它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极为重要的作用。肾对体内水液调控,主要靠肾气的“开”和“阖”。“开”和“阖”取决于肾阴,肾阳的协调。在正常情况下,由于人的肾阴、肾阳是相对平衡的,肾气的开阖是协调的,因而尿液排泄正常。如果肾有病,肾阳气不足的话,那就会导致其开合不利,水湿上泛,亦可聚而为痰。

最后就是脾了,虽然上面“两位”可以导致痰饮的产生,但是远没有脾来的直接。《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胃的“游溢”,脾的“散精”而成。其水液运行输布,又依赖于脾的转输上行,肺的宣降以通调水道和肾的蒸化开合,分清泌浊作用,而其首要尤在于脾胃。

“脾为后天之本”,位居中焦,通上连下,不仅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而且又是水液代谢的中流砥柱。“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而为胃行其津液。脾健胃和,运化正常,津液和调。如果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制水无权,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会致“水谷津液不行,即停聚而为痰饮。”

2、水停中焦之症状

这样一来,大家想必对水湿痰饮就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了,那回到医案中来,这个人的症状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其实,对于苓桂术甘汤的使用,张仲景提到了以下几个词,“心下逆满”、“气上冲胸”、以及“起则头眩”。

“心下逆满”,这种逆满,有的时候是脾胃的感觉,感觉上腹部气机痞满,但是,各位要注意了,就像医案一样,还有很多的时候是心脏附近的感觉,感觉心脏附近满闷,不舒服,比如心悸等。这跟心阳不足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现代人因为生活习惯原因总是吃生冷海鲜等食物,加上抗生素乱用,导致心阳本就不足,再加上水湿上泛,蒙蔽心阳,这样心胸部就会出现种种问题。

这里面说的“气上冲胸”,是一种心中憋闷的感觉,病情严重的人,是会觉得有股气,从腹中升起,直冲胸中,更多的人是觉得胸中憋闷。这是因为水湿太盛,气机不降,所以会出现一些肺经的问题,比如咳嗽、气喘、夜不能卧等情况,一般老人出现这种情况的比例较多。

这里还有一个“起则头眩”,这里可不是说蹲时间长了,猛的一起来,很多人可能会眩晕,这是因为脑供血不足。而这里是因为人体的上部应该都是清阳之气,所以头脑才会清醒的,此时水寒之气上升,这可是阴中之浊气,所以这叫清浊逆乱,本来人体应该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现在浊气都上逆了,那头还能不晕?

但是这三个症状,大部分都是自我感觉,如果患者不说的话,大家是很难察觉到的,有时候又因为患者描述的不准确,也会错过。所以这里就再告诉大家两个比较明显的症状。

第一看舌头。水湿过盛会有一个胖大舌的表现,舌体很大,同时边上有齿痕,这是水湿重,气虚的表现,同时,舌头上都是唾液,透明的,满是唾液,这,就是水湿重的舌像。

第二,水斑。这种水斑为黛黑色,就是有点黑,但是黑的不纯粹,略带一点淡青色。通常是头面上有水斑,刘渡舟老先生认为:“水为阴邪,上凌于心。心之华在面,心阳不振,荣卫凝涩,则面必见黧黑,名曰‘水色’,其甚者,或在额、颊、鼻柱、唇周等处,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曰‘水斑’”。

3、苓桂术甘汤

对于这种病症,苓桂术甘汤真的是“秘密武器”。人们在认识苓桂术甘汤的时候,对于桂枝,应该专门引用了张仲景的一句话:“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这一句话就告诉人们,凡是治疗痰饮都要用点什么药?温化的药。也可以说,温可以化湿,湿得温而化。简单的一个例子,房间比较潮湿,天的温度偏高,它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天的温度偏低,它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哪一种情况,可以使湿化得快一些?答案就是温。

然后张仲景用茯苓把水湿给去掉,用白术健脾燥湿来巩固,同时,配合上面三味药的,也就是幕后支持者,炙甘草,有镇守中焦的作用。刘渡舟老先生曾言:“本方虽然四味药,化痰饮犹如千军万马之势,不可阻挡,投之必效!”

除了上面说到的那些症状之外,如果是由水湿导致的冠心病、神经官能症、肺痿、咳喘、呕吐、泄泻,都可以尝试使用,用量:茯苓12g,桂枝(去皮)9g,白术、甘草(炙)各6g。如果是自己熬的话,药材冷水下入,水开之后小火15~20分钟即可。

今天我们说的苓桂术甘汤证主要是因为中阳不足引起的,况且现在天越来越冷了,大家都需要保护好自己的阳气,以下是几个注意的地方,建议大家保存起来。

引起中阳不足的病因主要有

(1)不良的饮食习惯:①、过食生冷瓜果、蔬菜、海鲜、冰冷及冰镇食物等,外寒直中中焦;②、晚睡晚起、不吃早餐:上午为阳中之阳,7-9点钟更为胃经循行的时刻,睡懒觉、不吃早餐致脾胃阳气不能得到生发,久之则易致中阳不足。③、过食寒凉、泻下药物:南方天气炎热,人们常服用“降火”凉茶,过食易引起脾胃寒凉;减肥的女性服用的减肥药以及市面上常见的通大便的药物,多有泻下功能,长期服用,引起中阳不足。

(2)不良的饮水习惯,空腹饮水、喝茶,餐前后过多饮汤水,重伤脾胃阳气,脾失健运,水湿不化,中阳渐虚。

(3)医源性:抗生素性多寒凉,如果经常大量使用,以致脾肾寒凉,中阳不足。

(4)心肾阳不足:房事不要过度,否则易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老年人易心阳不足,脾阳不生以致脾阳虚衰,温运失职,寒从内生。

天气越来越冷了,人体的阳气也会逐渐受到限制。如果不趁着现在调理身体,等到冬天的时候,待病因成熟,发而为病,到时再想自己调理,那可就是难上加难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