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夏季养生也祛湿

饮食篇


湿气过大胃口变差

夏至过后,由于雨量增加,天气闷热潮湿,湿气偏盛。如何祛湿、预防湿邪致病,成了夏天里非常重要的事情,夏季养生重在防湿。夏天里很多人胃口不好,总归因于天气太热的缘故,其实“热”并非是唯一原因,很大原因在于“湿”。

由于体湿是由脾虚造成的,脾虚也就不能使食物的营养物质得到吸收,不能吸收就变成湿浊(废物)蕴结在体内,引发疾病。反之,体湿也易伤害到脾,导致胃功能紊乱,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如果脾胃功能良好,可以起到祛湿的作用,反之则易受到湿气的侵扰。加上一到夏天,由于气候影响和饮食习惯上的原因,本来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胃肠道问题,因此在初夏时节,开始注重脾胃保养,对整个夏季养生至关重要。

酒助湿邪少饮为佳

要对付体湿,日常生活中可进食一些既能祛湿又能加强脾胃功能的食物,比如苋菜、扁豆、冬瓜、薏仁、绿豆、西瓜翠衣等。

苋菜梗性凉味甘,它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钙质,也有解毒清热、通利小便、补血止血的作用。扁豆有滋补强壮、补脾益气、消暑化湿以及利水消肿的功效。薏仁不仅含有高蛋白,而且还富含B族维生素、钙、铁、膳食纤维等,是一种营养平衡的谷物。因其容易被消化吸收,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减少胃肠负担的作用,可以健脾除湿。另外,冬瓜和西瓜也属于性寒味甘、清热生津的食物,湿热天气多吃冬瓜和西瓜都有较好的利尿作用。

在吃蔬菜、水果的同时,适当吃些鸡蛋、鸭肉、鸡肉、鱼肉等性平和的食材,少吃牛羊肉等热性食材,且别吃油炸、烧烤类食物。养生保健一定要加强营养,保证人体必需的水分、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物质的补充。

夏天里要少吃生冷、冰冻的东西,以防加重脾虚,脾虚又会加重内湿,形成恶性循环。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在饮食上还是要注意尽可能地清淡些,过油、过甜的食物都将加重脾胃负担,甚至伤害脾胃。另外,酒助湿邪,夏天少喝酒为好。

祛湿不是少喝水

祛湿并不等于就是少喝水,中医观点里的祛湿和少喝水是两个概念。中医把治疗人体内湿邪致病的方法称为祛湿。“湿”从字面上看与水有关,具有液体的属性。“湿”分“内湿”和“外湿”。

中医认为长夏主湿,且夏天雨水较多,湿邪较重,人长期处于这种环境,更易被湿邪入侵,此为外湿,多表现为腹胀、四肢困重、不想吃饭、疲劳。而很多人在夏天食用了过多的生冷食物,伤了脾胃,导致脾虚,湿滞自然就内生,于是就产生了内湿。因此,靠少喝水是解决不了“祛湿”问题的。有句古话叫:“千金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起居篇

风扇空调有助除湿


祛湿,除了饮食上要多吃健脾利湿的食物外,在生活起居等方面也要特别注意。

夏季最好不要居住在低洼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比较潮湿。热天也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如果房间内的湿气很重,建议多保持空气流通,让空气带走湿气。地板湿了,立即拖干,免得湿气滞留。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可以打开风扇或使用空调的除湿功能,借助这些电器保持空气的对流。

适当出汗排出湿气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缺乏运动,因此常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久而久之就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建议夏天可适当运动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极等运动都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原本就要出汗解暑,所以,在饮水足够的前提下,可适当运动,让体内的水分正常排泄。不过要注意,夏季运动最好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大汗淋漓。

夏季多雨,最好随身携带雨具,尽量避免淋雨和趟水。此外,不要在潮湿之地久留或长时间坐卧。在大汗、雨淋或游泳之后,不宜用风扇或空调吹干,要及时擦干身体,并换上清洁干燥的衣服。天气再热,出汗时也不要用冷水浇头和冲身,以防湿邪侵袭肌肉、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