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日,我与女儿正在skype聊天工具交流网站编辑的事宜,忽然,她传过来一段文字“今天是我的生日”,令我十分尴尬。前几年,尽管她身在多伦多,每逢她过生日,我都记着提前向她致以祝贺。然而,这次她正回国探亲,现正在本溪的婆母家里,我却把这个日子忘记,真是老糊涂了。我即刻找了一张现成的“祝贺生日”图片、并代表她妈妈(正在超市购物)写了贺词传了过去。至于买蛋糕、吃长寿面就让她婆家人去张罗吧!

      等老伴从外面回来,我问她:“今天是啥日子?”,老伴说:“10月14日,女儿的生日!”,我说:“为什么不提醒我?”她说:“女儿不在身边,提醒有啥用?应该庆贺的不是她,而是我生女儿的“生”日呀。”我乐了,想想也很有道理,这个日子是她当母亲曾经最痛苦、也是最美好时刻,她怎么会忘?也最值得为她纪念的。我在想,如果今后每人的生日都理解成为其母亲的“生”日,也许是对传统生日概念和庆贺对象的一次“颠覆”?!

       其实,自古以来,不管哪一个国家、哪个民族,都对家人的“生日”寄於怀念和重视,也正是这样,一首耳熟能详“祝你生日快乐”的歌曲会以不同语言版本唱响全世界。人们常用家庭某人的“生日”作为相聚由头而共享快乐。人们也常以已逝伟人(名人、明星)的生日作为纪念日子,甚至当作节日,一起来表达对其的追悼和爱戴的心情。如12月26日,就是毛泽东的生日,每到这一天,全国各族人民会举行多种形式活动来悼念他,缅怀这位伟人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中所作出的丰功伟绩。而每年12月25日,则是耶稣诞生的日子,这一天,许多国家的基督徒们都会以各种形式的庆典活动加以纪念,并逐步演变成为一个世界级的节日。

      再扩展地想想,“生日”不仅可理解为某人“出生”和母亲“生产”的日子,还可以理解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成立”的日子或其诺大事业的“开端”。对此,我赞叹,能够把一个无有生命实体的“诞生”日子人拟化,令其从成立之日起就充满了生命活力,中国的文字就是这样的形意和深邃。不是吗?世界上任何一个成功企业或团体都会把举办开业庆典的那一天称为“生日”。而每一个国家也都会把开国庆典的那一天作为国家“生日”,如10月1日,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

      在华夏传统习俗中,作为一种“尊老、养老”的道德,生日主要是向老年人、长辈祝贺的。《庄子·盗跖》称“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所以,一般在六十岁以上的生日才称“做寿”,而六十以下的只能叫“过生日”了。所以,人们往往用“做寿”方式来庆贺父母长辈的生日,正是子女对父母长辈生养的报恩一种形式,从古至今从未断顿过。除了假借“做寿”来收敛财物的不当行为之外,大多数家庭子女为父母长辈的生日“做寿”都很正当,值得推崇和继承。本人也有给父母亲及其他长辈满八十、九十岁时做寿的经历,现场拍摄了不少照片和视频,留下永远难忘的美好记忆。

      然而,随着现代人观念的转变和政府提倡勤俭持家的深入,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城市家庭中老年人对生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淡泊,甚至都忘到了脑后边(倒很少忘记隔辈宝贝的生日)。像我与老伴,就常常忘记自己的生日,即使想起来,也不会去向亲朋好友宣扬,甚至也不会主动提醒女儿他们,就是怕为此而麻烦他人。在孩子们不在身边的时候,自己不会去买油腻甜大的生日蛋糕,也不会去花店购买保留不了多长时间的鲜花,最多在生日这一天,多添二道爱吃的菜肴,下二碗可口的面条,与老伴互道一声“生日快乐”,静静地享受心中的安乐。

      话又说回来,我俩的生日,女儿女婿倒常记心上的。尽管他们身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但网络的祝福到达得很及时,他们还曾在大连鲜花店远程订购鲜花、并委托店员送上门来。后来,我老伴再三要求女儿不要再送花,不要浪费金钱和麻烦他人,女儿就改用国际快递赠送加拿大特产精油护肤品等。反过来讲,女儿女婿过生日,他们在国外也不买什么生日蛋糕,更不去饭店高消费,最多去超市买点荤菜捎加一瓶物美价廉的法国葡萄酒,回家再炒几个菜自贺一下。而我们,除了通过网络表达祝贺之意外,也没有啥物质性的礼物好送,也不会利用国际快递的功能,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父母亲对儿女的爱,不会只记在生日这一天,而是每一天每一刻。不只是一二件礼物,而是愿意给予他们成长有价值的一切。与直接、细腻的母亲不同,父亲关爱的方式更为含蓄、浑厚。我也一样。尽管常用网络通话,话语上往往“不动声色”,而是用行动默默支持他们的事业,为他们的生活排忧解难,用我老伴的话来说“女儿叫你干啥,你立刻就屁丢屁丢的。”

      夜深了,我从家的窗户向天上望去,一轮圆圆明月高挂当空,查一下日历,正是阴历九月十六,俗话讲:十五月亮十六圆,十七十八缺半边。不知在本溪的女儿是否也在观望这圆圆的月儿?是否能听到爸妈从心坎里唱响的“生日快乐”歌声,正乘着这美好月光、越过千山万水,传到你的耳边……

(完)

——写于2008年10月15日於大连

返回“博文”目录

返回“其它杂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