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开始煎药

而药材是有一些特殊煎法的,比如先煎、后下、烊化、另煎、包煎等等。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像是生龙骨、鳖甲、磁石、生石膏等药物有效成份难以煎出,所以是要先煎的,一般药店会给单包,您需要把它们在药壶里先煮半个小时以上,然后再下其它的药物。

还有,比如附子,这个药有一定的毒性,这个毒性成分在熬到一个小时左右的时候就被破坏了,所以大家要记住,附子一定要先熬半个小时左右,然后下入其他的药物,再熬半个小时,这样熬满一个小时就可以了。如果药量大的时候,一定要熬到以附子用嘴尝,不再感到麻为好。

另外还有比如灶心土等药物,因为要取的就是它的厚重淳香之气来和中祛秽,所以中医传统的方法是先用它熬水,然后把药渣滤出,用它熬出的水来再煎煮其它药物。

而有些药物则是需要后下的,比如藿香、佩兰、白寇仁、砂仁等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它们的挥发物质很容易散掉,所以需要药快要熬好的时候,再把它们下到药里面,稍微煎煮约四、五分钟就可以了。

一些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如赤石脂、滑石、旋覆花、车前子、枇杷叶、蒲黄等的药渣会刺激消化道,所以需要用布包好再放入药壶煎;某些贵重药物,如人参、西洋参、犀角、羚羊角等,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减少同煎时被其他药物吸收,可另炖2~3小时。

那么熬药的火候呢?

这个很多人觉得应该是比较难以掌控的,但实际上没那么复杂。煮药的时候,要遵循大火开锅,小火煎药的原则,不能一直用大火熬,否则会很快熬干。

而且熬药的时间长短和病位是有关系的,如果病位在下焦,那么就需要多熬一些时间,使药味厚重下沉,如果病位在上焦,则需要少熬些时间,尤其是当外邪在肺经,需要宣解的时候,熬药一般是刚开锅,“香气大出”就可以了,这时取药物的轻清之气,直抵肺经,祛邪外出。

一般来说,一剂药煎2次,最多煎3次。大多数方子可以熬到水量为原来的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即可,或者先熬二十分钟,滤出一碗药汁,然后添水,再熬十五分钟,再滤出一碗药汁,再添水,再熬十五分钟,再滤出一碗药汁,然后三碗药汁混合,再加热一下,就可以喝了。这样熬的药,既有熬二十分钟就可以熬出的成分,也有熬几十分钟才可以熬出的成分,所以比较全面。

特殊的煎药方法

上面说的这些是普通的煎药方法,我们一般人在家使用是足够的。这里再给大家拓展一下知识面,看看古人都有什么特殊煎药方法。

采用性寒凉的物质煎煮药物,可增强药物寒凉之性,也可减轻药物的温热之性。以常吃的甘蔗为例,甘蔗性寒、味甘,有除热润燥、止渴消痰之功。古方“祛烦养胃汤”就是以甘蔗煎汤代水,目的是增强全方清热生津润燥的能力,从而使中焦热证得以消除;用酒来煎药,同样有说法。酒性温、味辛,可行经络、通痹塞、温血脉、散凝滞。《金匮要略》中有治妇人血气瘀滞腹痛的红蓝花酒,其中红花活血化瘀,单独以酒煎煮,可加强全方之辛味,使其活血祛瘀止痛的效力倍增;蜂蜜补中益气、润燥、止痛解毒,也可作为煎药的物质使用。《金匮要略》中记载了治疗历节疼痛不可屈伸的乌头汤,就是用蜂蜜煎煮乌头。其目的之一是取蜂蜜解毒之功,缓和乌头毒性。二是取蜂蜜甘缓之性,缓和乌头之性急,使之缓缓发挥散寒止痛之功,以祛除沉寒痼冷。

除了有用不同物质煎药之外,有时同一种药也要用不同的方法煎。就比如大黄,大黄力道的发挥与煎煮方法密切相关,不同的煎煮方法可以使其发挥不同的功用而应用于不同的病证。《伤寒论》中大黄的煎煮方法有先煎、同煎、后下和不煎四种。

先煎:如大陷胸汤,用于邪热与内蕴之水饮结于胸中所致结胸证,大黄在方中先煮,熟则行迟。正如柯韵伯所云: “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此用法意不在速下,而在于荡涤邪热;后下:如大承气汤,用于邪实重证,其大黄为后下,取其气薄先至而速下,疏通地道,荡涤燥屎,曰:“用水一斗,煮枳朴,取五升,去滓,内大黄,再煮取二升”;同煎: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大黄牡丹汤等方中之大黄与其他药同煎,不分次第,是取其走血分,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