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今天翻相册,找到十九岁高中毕业那年在家乡中学母校门口、来到大连后在火车站前以及和同学一起在学校附近庙岭山上拍摄的三张照片,不禁又勾起对当年青春岁月的回忆,现将这些照片插入到2008年撰写的这篇文章中,同时导入圈里让博友们一睹当年我(穷人家孩子)的“风采”吧!为记录人生,写细了些,没时间就请只欣赏照片吧。             ——2011年1月22日作为题记
 

       那年我刚十九周岁,从上海市三林中学(详见《母校三林中学》)高中毕业,首批考取大学。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去学校领取入学通知书的情景,住在我家邻近的同学来叫我,说是学校“发榜”了,那一刻,我正从三林塘江(黄浦江的一条支流,沿着三林镇流过,详见《古镇三林塘》)水桥边挑水(那时家里没有自来水,挑水倒入一只大缸中用明矾滤清后当生活用水),光着脚就与同学一起到学校看榜(那年的录取通知书直接寄到了学校)。可喜的是第一榜中就有我的名字,拿到通知书,方知被大连工学院(1988年改名为大连理工大学)录取。

       可笑的是,当时对大连这座城市几乎没有什么感性印象,回家第一件事就赶紧翻阅地图册,方识得大连所处的具体位置,了解到那里紧邻大海、盛产苹果。这一张录取文书惊动了我的家族亲戚和左邻右居,有夸我有出息,也有夸我母亲为国育人。岂不知对我而已,这一纸文书将彻底改变我一生,远离繁华城市大上海,舍去了在南方小镇19年的人情世故,来到远在辽东半岛陌生的海边,将与大连这所城市同甘苦、共奋争,在这块土地上成家立业,续写人生四十余年经历,至今仍居住在这座城市,还将会“埋忠骨”而不“裹尸还”……


我在母校上海市三林中学门口的留影

  
      其实,知道我要远离家门北上求学,还真愁上了父母亲,那时的家境并不宽余,一家六口人仅靠父亲的工资开销,我底下还有三个妹妹均在念书。说句实在话,我平时上学也是相同的朴素,可以说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还是我的外婆有智慧,由她老人家出面,到布店里扯了几块老布(记得很清楚,其中一块是青色),请了镇上的一位裁缝到我家里,在一楼不大的地方支起了一块木板当裁布案台,裁缝自带一台旧缝纫机,给我做了几件衣服和裤子,记得其中的一件棉袄罩衣就是青色的,用的是球形布钮扣。还用同样的青布给我母亲结婚时置备的一只旧木箱缝制了一个布套,以后这二件衣罩一直用了二十多年。别看这个破箱子,用青布这么一打扮,还真是换了新颜。里面装的除了新做的几件衣裤外,其余的都是旧衣服、毛衣。

       听说我要出远门,亲眷邻居都来送生活用品,我清楚地记得,我的小舅妈送了一只铝制面盆,当时还是很时髦的用品,以后我成家了还用了很多年。我的大舅母的弟弟,姓陶,是农民户,就住在我对门,他只比我大六岁,但轮辈份我要叫他娘舅,我俩很要好,他也没有什么钱,就骑自行车带我到周浦(是附近的一座大集镇)玩,中午在那里吃了一顿小吃,算是为我饯行(不幸前几年他早年去世,我也是在他一年后方知此消息。十分悲痛)。当时买不起皮包,只买了一个红白线编织的大网兜,底下放铝盆,盆里再放其它用品。

       8月底一天,我就要远征了,母亲和二个妹妹陪我步行到孙家桥汽车站,登上了“周周线”郊区汽车,再从大道站改乘好象81路公交车去公平路码头。汽车开动了,透过车窗眺望着这块渐渐远去、生我养我的土地,我的眼睛湿润了,一遍遍从心底呼唤:家乡再见了,亲人们再见了!那时的郊区少有高楼,公路二旁均是菜田,故母校体育馆的楼尖远远闪现,那块培养我的圣地,曾留下我难以忘怀的足迹,老师们、同学们,你们在哪儿呢?以前在一起不觉得如何,一旦分离,那怕是当年的一番戏闹争吵都变成了一段美好的回忆。特别是几位同窗好友和青梅竹马的女友,有的也考上了大学,也有的名落孙山,分别时尽管也见面互道珍重,然而各自的命运又会如何?这一切都在脑海中浮现……

      来到公平路码头,父亲早就在那儿等待我们,因为他所在的国棉纺织厂就在杨树浦,离开码头不远,他是特地请假来为我送行的。我们一起来到码头边,见一艘名叫“和平号”的远洋大轮船出现在眼前,它的高大雄伟真令我眼晕,在船边,有一群学生模样的人扯起了一块长幅标语,上书“大连工学院新生集合处”,原来学校特意组织同时间登船的高年级校友先期来迎接我们,心中就有一种亲切感,去那里报个到,就一起登上了轮船。先到船舱放下行李,又回到甲板上,向站立在码头上的父母招手。轮船一声长鸣,徐徐地离开码头,望着远去的站在码头上挥手的亲人们,再也忍不住的热泪夺眶而出,大声地喊着:爸爸、妈妈,我好想你们!上海,再见了……(写到这里,一行热泪再次流下)前些日子看《闯关东》的电视剧,看到主人公们坐船离开家乡来到大连的镜头,也使我联想到我那时上船的情景,深有背井离乡的体会!


       再说说我们乘坐的那条“和平号”轮船,它是一艘客货轮船,大约为四五千吨级(当时来往大连至上海的客轮叫“工农兵号”,以后经常乘坐),作为学生,我们也只买得起五等舱(记得船票价格为9.45元)。五等舱也叫统舱,在轮船在底舱二侧舖了许多张草垫,上面再舖凉席,发个枕头和薄毛毯就是一张床。在二侧床的中间是过道,靠近床头是安放行李的地方(人顶着行李睡觉),排得很整齐,管理得很到位的。我第一次乘坐这样的大轮船也是很好奇,不肯停闲,爬上爬下,除了机舱外,几乎将整条船参观了个够。首次远航,老天爷也真是照顾,一路是风平浪静,所以我首次远航也不觉得晕船。到了开饭时刻,来到吃饭的地方,呵,好大的一个饭厅,船员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菜肴,都是我喜欢吃的。晚饭后,船上广播说,七点钟举办文娱联欢会,我觉得挺好奇,原来由船上专门人员提前采访乘客,了解乘客中的文艺骨干,再加上船员的节目而共同编排的一台文艺晚会,就在甲板上举行,舞台就是货舱的顶盖,船帆架上的探照灯就是舞台灯光,演出开始,由船长致词,好多船员和旅客争先上台表演节目,场面很是热闹和精彩,让我大开眼界。第二天晚上,就在饭厅里播放电影。

       当时,上海至大连的航程需要二天二夜的时间,一般是下午三点开船,到次日的下午三点到达终点,而和平轮的速度稍慢些,大约需要五十个小时方可到达。白天,我与许多人一起在甲板上眺望无边无际的大海,看到那一层层的浪涛向远处扩展延伸,留下一片片转瞬即逝的泡沫,享受着从未体现过的神奇,为海之浩瀚而惊叹。来到船头,向前望去,那微微跳动的地平线,隐隐显现的岛屿,我在思忖:新的学校在那里,新的归宿就在那里,它将是个什么样呢?……

       经历了二天二夜的航程后,当我们听到“即将到达大连”的广播声音时,都不约而同地拥到船舷,一边倾听船上扩音器传出的介绍大连城市的播音,一边欣赏大连海域的岛屿和港湾的美景,只见船舷两侧逶迤起伏的山峦随船而摇动着,镶嵌在青山丛中很有特色的农家房屋越发清晰,长长的防浪堤上高耸着航标灯闪闪发光,一群群海鸥就在船舷两侧和我们头顶飞翔。呵!到了,我们航程的终点,过一会儿,我们将踏上东北的黑土地,融入大连人的行列中。

       当轮船靠上码头,我们走出验票口,一阵阵锣鼓声迎面而来,原来是我们学校及其它学校接待站来迎接我们了,让我们感到格外的亲切。一会儿我们就登上容客量很大的一辆校车,加上行李也显得很宽敞。此时,透过车窗,我才注意到大连客轮站大楼的外表,是那样的雄伟,一级级的石梯直通候客大厅(这里也是今后几十年我探亲回故乡的必经之路呵)。汽车离开港口,驶向市中心的大马路,以后才知道它叫中山路,是大连的一条标志性大道,两旁的房屋大部分都具日本风格。经接待校友介绍,路经的中山广场周围有十条马路呈幅射状,圈外建有许多国家建筑风格的楼房,我们禁不住将头伸出车窗去观看,嘴里还不住地赞叹:太美了;再路经友好广场、斯大林广场(现叫人民广场)、解放广场等处,只见马路上行人稀少,很是清静,特别对我这样从繁华大上海来的学子来讲,犹如来到异国他乡的某个乡村型城市。

       在上车的校友中,不知谁先唱起了一首歌(歌名想不起来了),大家随即跟着唱了起来,登时欢声笑语充斥了整个车廂。汽车开过解放广场附近,就看到一大排喷泉,我们都觉得很奇怪,随车校友介绍说这是大连发电厂的冷却塔水池;再向前开去,车的左侧就看到了大海,星海公园、黑石礁、凌水桥名胜风景区就不断在我们眼前展现,再向右拐进一条小马路,就是学校大连工学院的所在地。我向坐在同一排座位的一位南方姑娘(来自杭州,以后我俩就分在同一个班)说,我们到家了,她也高兴地回音:我们到家了。

       汽车开进大门(见下二张图为不同时期的校门),道路两旁种有高大的树木,使路面上很阴凉,大树后面就是灌木林,让人感到有一种进入树林的感觉,好美的校园呵!汽车顺着一条弯曲的道路向右拐,突然眼前出现一栋五层高的U型大楼,接站的校友告诉我们,这就是我们学校的主楼(见下第三张图)。汽车在主楼前面停下,我们拎着行李下了车,还不住地观赏这雄伟的主楼和楼旁边的苹果园。此时,就有老师喊着:大家按系集合,办理报到手续,再去各系的宿舍。我来到机械系的牌子前面等待,等办理完手续,几名学长将我们的行李装上一辆小车,领着我们向宿舍方向走去。

 

大连理工大学的主楼广场一角风光


浏览(下篇

返回“博文”目录

返回“情系母校”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