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原创:李鸿政/听李医生说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kzVnkVEJ2kflg_lQMcY4TA

大家好,我是李医生。

我在网上写了很多很多的医学科普文章,尤其是一些病例分析文章,很多朋友都喜欢看,为什么?因为通俗易懂,一个很专业的东西我能用比较接地气的、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大家看得明明白白,能学到东西,所以爱看。

大家爱看我的病例文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我写的比较曲折,医生往往一开始没有做出正确诊断,而是经过一波三折、各种检查、抓住蛛丝马迹、各种分析最后才得出正确诊断,给予治疗后病情缓解。这个过程很像程序员破解代码、侦探追凶手一样,扑朔迷离,荡气回肠。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把很多疾病、病理、症状都掰扯直了让大家看,一眼就能明白,所以大家爱看。

有朋友就问我了,李医生,临床上医生诊断疾病真的这么复杂么?

我们得承认,疾病是复杂的。但是多数时候,临床诊断没那么困难,基本上来一个病人,医生问几句,听诊器听一听,简单拍个胸片或者腹部彩超,诊断就七七八八了,甚至很多时候检查都不用做,光听病史、视触叩听后结果就出来了。

但是,我们要说但是了,临床上还是存在不少比较复杂的情况的,有些疾病本身复杂,医生见得少自然想不到,比如多发性骨髓瘤、血卟啉病等;有些疾病善于伪装,比如一个简单的咳嗽,背后有几百种病因,可能是普通的肺炎,也可能是肺结核、肺癌;还有些可能是看错科室了,比如我之前写过一个梨状窝瘘的病例,病人一直在普外科门诊看,找不到原因,后来去耳鼻喉科看,人家一眼就看出来了,这是梨状窝瘘。

正因为如此,临床上误诊的情况不少见。医生误诊,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人这么复杂,疾病这么复杂,医生不是全能的,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知识边界,有知识盲点,不同的医生其临床水平也有高低,误诊是时有发生的,我们不能隐晦这一点,医生也没必要遮遮掩掩,误诊了就是误诊了,吸取教训,举一反三,下次再有类似情况,争取不再误诊。然后整理好这个误诊病例,投稿到各种学术期刊上,跟全国同道交流,看,我踩雷了,下次轮到你可得当心点。

我之前遇到一个病例,病人有点心悸、胸闷,医生给他做了心电图,说是心律失常引起的,给开了点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吃,但吃了几天效果不好,回去复诊,医生认为可能是药物不敏感,换了个药物。

但这个病人多了个心眼,因为他看过科普文章,说心悸、胸闷不总是心脏的原因导致的,还可能有别的原因,于是他回家后就上一些专业的医生问诊平台,说起这个情况,医生详细问了情况后,建议他做个胃镜,因为怀疑是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心悸、胸闷,结果一查,还真的是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吃了奥美拉唑后,一切恢复如常,再也没有心悸发生。

我说这个病例,并不是诋毁这个医生专业水平不行,换了是我,换了任何一个医生,都不能保证一下子就能做出正确诊断。我是想说,有时候疾病真的是很狡猾的,面诊的临床医生未必能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而且也可能是他恰好没见过胃食管反流引起心悸、胸闷这样的病例,自然想不到,误诊在所难免。但这时候如果有另外一个医生参与进来,可以是看不同的门诊医生,也可以是到网上一些专业的医生咨询平台询问,多一个医生评估,对病人来说是好事。

如果两个医生的意见一致,一般来说诊断成功率高很多,如果两个医生意见相左,那是可以找第三个医生,或者找更专业的医生来把关的。如果是小毛病那就无所谓了,如果是事关生死、并且花费较大的时候,那就多费点心思吧,大病会诊,当下比较火热的名词是有其道理的。

还有一个病人,做了胸部CT提示有肺部小结节,当地医生建议可以观察复查,暂时不用处理。但病人不放心,便拿了报告和片子在网络某医生问诊平台询问,医生说这个看起来像恶性,建议切掉。病人就糊涂了,怎么两个医生说法矛盾呢,一个叫等待,一个叫切掉。怎么办?于是他去了另外一家更大的医院看,结果人医生也说,结节看起来像恶性,建议切掉活检。他同意手术,结果证明手术没白做,这个肺结节真的是恶性的,幸亏及早切掉,如果再拖个一年半载,恐怕处理起来就更棘手了。

第一个医生看走眼了,他有责任么?我不确定。我一般建议我的读者,当你或者你的亲人身上发现有较大疾病时,你最好不要仅仅看一个医生,即便这个医生享有盛名,他也未必是全对的,面对诊断结果我们有质疑心里是很正常的,毕竟这事关我们的生死。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精力,应该寻找所谓的大病会诊,本质就是多看一两个医生,不管你是拿了病历到另外一个医生面前,或者直接网络上找专业的医生咨询平台,目的是一样的。

那临床医生是怎么看待这个大病会诊的呢?换句话说,临床医生能忍受自己的病人同时找第二个医生问诊么?

当然没问题。

因为这是病人的权利。

一般医生都不会反对你同时看第二个医生,但他会反感你拿着第二个医生的意见对他指指点点。什么意思?如果不信任我,就不要来找我,既然来了,就得听我的,别拿其他医生的意见来指导我!我见过有医生是这样发飙的。其实他说的也有道理的,用A医生的话来当面质疑B医生,换了谁都不高兴,即便B医生可能真的看走眼了、误诊了、或者给予的治疗方案不正确。

但大病会诊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当面质疑医生。大病会诊,线下或者线上多找1-2个医生来帮自己评估病情,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自己的情况,进一步评估这个是不是癌症,具体到了那个期了,当前最好的治疗是什么,具体得准备多少费用,疗程多久,有多大的副作用,有没有其他可替代的方案......这个才是大病会诊的目的。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句话用在看病这里也是适合的。我们并不是否认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个医生,而是我们必须得承认,每个医生的知识是有边界有盲区的,他不一定能解决你的全部困惑,甚至有可能指导了一条相反的道路(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确有其事)。当然,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一般来说他的判断多数都是正确的。那少数情况呢?是不是就要兼听了?而且,一个医生很难解答完你所有的疑惑,这时候是不是也要兼听?

综上所述,我一直都建议我的读者们,看大病、心里有疑惑的时候,一定要多找1-2个医生,不管是线下的还是线上的问诊平台,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