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我与夫人乘坐CA8953航班飞往故乡上海,去探望久别的老母亲,望着舷窗外如波涛般的白云,我的思潮翻滚,越临近相见,越滋生浓浓的思念。

自从去年大姨妈去世后,年已97岁高龄的妈妈就移居到我二妹一套向阳旧居室里,并雇请一位年长的本地保姆照料伺候,平时由我的三个妹妹轮流主持照应。当三妹陪同我俩来到妈妈的床前,正巧她睡午觉醒来的时候,三妹冲着她的右耳(左耳听不清)大声地说:“侬看啥银回来了?”她看到、也听清了地说:“想不到是伲子回来了!”此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激动地凑到她的耳边大声地说:“姆妈,是我回家来看侬了!”哽咽得再说不出别的话来了……

自从我19岁考上大学远离家乡后,一直没有机会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成家后要立业,退休后受返聘,回家探亲的时间越显珍贵,在大连家里或某一公共场所,每当听到媒体播放器里播放“常回家看看”这首歌的时候,心中常常涌起深深的歉意。好在有善良贤惠的三个妹妹、妹夫们的临近照顾,让我稍安心。每次三妹与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她就拨通手机或者用微信视频,让我亲耳听到了妈妈的声音,并能够畅快地叫几声“妈妈”这个最神圣的词语,此时感觉到特别的亲切和幸福,在遥远的浦江江畔还有一个家的存在。

相比前几次,这次看妈妈真是苍老多了,毕竟其年龄已近百岁,加上与她相濡以沫近七载的丈夫(我们的爸爸)和情同手足近一个世纪的姐姐(我们的大姨妈)先后离世的打击所致。好在至今还能够自己吃饭,尽管饭量很小。还能自己缓慢下床,挪到近处的马桶大小便。有的时候神志很清醒,语路清晰,有的时候就会糊涂,词不达意,特别是刚睡醒的时候。讲话也不能太长时间,时间长了容易疲劳,就会自动躺下闭眼休息。我看这些症状已到“阿尔茨海默病”的前兆。当神志清醒的时候,妈妈能叙述她童年时的故事,讲起我们小时候的经历。跟我讲“我能够活到这个岁数不容易,儿女孝顺都是我有福气”。见到我二妹的五岁孙女在保姆床上蹦跳,就要二妹对宝宝进行礼貌教育。看到我们回家晚了,就问我们吃饭没有?到家了不要客气。讲到高兴的时候,还会唱起耳熟能详的“节俭歌”(详见我博客视频),我见到歌声更能够唤起她的记忆,就靠近她的耳边,唱起他们那辈人喜欢听的家乡戏——沪剧,当我唱“碧落黄泉”中志超读信那一段时,想不到我忘记了的唱词她会加以纠正。当我与妹妹一起唱“燕燕做媒”紫竹调时,她连声称赞“真好听”。这个时候,我也深切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那种超越时空的亲情回放。

这次回家,我常在想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其实从居住饮食方面看,妹妹们已将子女赡养费和社区高龄补助费以合理的安排使用,能够保证妈妈的正常生活消费和保姆的工资费用。妈妈床头摆放着亲戚们看望时赠送的许多食品礼盒,有些食品过于硬或不对口,往往摆放到过期也不动一点。几个妹妹都很孝顺,大妹和二妹住家地方离得近,分工每天去市场买新鲜菜送来并帮助照应。三妹住得比较远,且还在一家商场打工,就逢周六日来探望,经常会自包猪肉馅小馄饨送来,让保姆放进冰箱保存,让妈妈吃起来又合口又有营养。三妹还是医生,不仅掌握着妈妈的类风湿用药品种和数量,还定期为妈妈洗头擦身,为其活血洁身。所用保姆人品好,又是本地人,尽管其年龄近七旬,但身体健康,干活勤快,善于与妈妈交流。这一切都让我比较放心。我曾与三妹商量,妈妈容易疲劳和健忘,能不能为她再买些对症的保健补品,三妹说,现在保健用品鱼目混杂,去年也曾经吃过,但造成了胃出血。所以吃补品要慎之又慎。我也同意这个观点,要她再研究一下,毕竟她是医生,只要是对症的好保健品,花多少钱我们也舍得。

我想来想去,妈妈更为需要的还有二件事,一件是当地政府给老年人(家庭)更多的关爱(实质性扶持),最近看央视上讲国家对老年人投入将如何如何,看来象我妈妈这样的高龄人是享受不到了。二是精神上的呵护,当她清醒的时候,有人来倾听她的叙述,聆听她的心声。跟她知心聊聊天,讲讲外面的形势,唠唠子女们的成就,唱唱她喜欢听的歌曲。临走时,我跟妹妹们、外甥们、表兄妹们都讲了,请他们代替我常与妈妈聊聊天,相信她们会做到的。妈妈现在居住在浦东开发区三林路灵岩南路附近,离开地铁11号线三林路站不远,如果有能够讲本地浦东话的志愿者(最好是女性)愿意在适当时候去那里陪我妈妈聊聊天,我会十分地感谢的。当然,作为儿子的我,更会常回家看看,因为这也是妈妈最需要的。

 我妈妈97岁时的照片

(完)

返回“博文”目录

返回“家乡回忆”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