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我与爱人乘坐MU5660次航班,於当日上午九点半抵达上海浦东机场,三妹夫开车来接我们,原本想试乘地铁轻轨车的计划落空,只能透过轿车玻璃窗欣赏四长节车厢身影,陪伴着矫健的磁悬浮列车,双双从机场出发向市区延伸,与专线公路上奔跑着的大巴等车辆一起构成了上海独特的立体交通框架,三妹夫告诉我,此条地铁线为二号线,另一头还直通虹桥火车站,地铁以其四通八达的常新面貌感动着归来游子的心。家乡上海,我又一次回来了。 

我让三妹夫驾驶的轿车停在一家超市停车场,一起去那里买了大米、豆油、鸡蛋、熏鱼和糕点等生活必需品,来到妈妈居住的房间,一进门,我们一起喊一声“妈妈”,握着妈妈的手,我的眼眶里充满了泪水,但见到妈妈苍老但尚显精神的脸庞,特别是她老人家会心的笑容,一年的相思,在此时得到补偿。

年已95岁高龄的老娘,神志还是那样清晰,精神还是那样矍铄,她居然讯问起我们出发和到达的时间,讯问远在大洋彼岸的孙女情况,让我感到很是幸福,至今还有老娘关怀着我,享受着回家的温暖。此时,居住在附近小区的大妹、二妹也问讯赶来,房间里一时间充满了欢声笑语。妈妈问年已103岁、坐在轮椅上的姨妈是否还认识我,毕竟她年事已高,记忆严重衰退,一时反应不过来。经妈妈的提醒,她居然说“是我外甥呀”,乐得大家鼓起掌来。 

回家是回家,但我再也吃不到妈妈亲手烹制的菜饭了。中午时分,新聘用的保姆要照料两位老人就餐了,妹妹们请我俩去附近饭店就餐,在候餐时,妹妹说了如今找用一位合适的保姆也很不易,不只是工资高低,更是要同时照顾两位老人。好在我妈妈基本生活自理,但姨妈需要保姆喂饭和处理大小便。还要经常同老人家进行语言交流,因为两位老人听大不懂外地方言,所以聘请外地保姆就有语言上的障碍。妹妹和表姐每个月都要召开财务会议,将我们提供的养老费用集中起来统一使用,除交付水电煤气费用外,还得定期购米面油,每周定个菜谱,由她们轮流购买,再由保姆烹制,她们还要常来陪伴和监督。我的心里非常理解她们工作之不易,更充满着歉意。

同时,也想到如今老年社会的提前到来,有多少类似的老人需要有人精心照料,但又有多少老人还处于孤寡的境地。尽管国家一而三地提到发展老年事业,但能否做到普及、精心和低价,还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为眼前的两位老人就是一例,还没有享受到普及养老的福利。好在当年他们生育儿女多些,而且我们都很孝顺,几个妹妹还居住得近便于照顾。如果轮到我辈无自理能力之时,而且身边少儿少女(当年响应计划生育只都生一个孩),那又该怎么办?不禁不寒而栗。

 


饭后,大妹二妹陪同我俩去看望二位舅舅。路经老家三林塘,我独自拿着摄像机和相机,从人民桥向东顺着新改造的街面游览和摄影。

踏在这块土地上,有一种游子回归的感觉,儿时的记忆如三林江水源源流淌,这里的街面已经面目全非,只见街道上很少行人,沿途两边照明灯杆上挂着“三林欢迎您,中国龙狮运动之乡”和“2011浦东三林沪港澳台龙狮精英赛暨国际龙狮精英赛”红底黄字竖旗式标语。靠江的旧房区域已经变成绿地花园,狮头石栏杆,木制乘凉棚,石板水桥头,翠绿小竹林,一处栏杆旁还摆放着几口制作当地特产酱瓜的大缸和竹制尖顶盖,将靠江一边营造成一条休闲观赏区域。

倚栏眺望,江面拓宽,江水流动快,水质变得十分清彻,已经没有了几年前污染发臭的景象。跨江的几座老桥已经拆除,翻修成拱形新石桥,显得有气派和特色。桥梯旁边立有石碑,上书有桥名和来历简介,象梧桐桥,马家桥,糖坊桥,都是儿时常来常往的地方,由于原来这些小桥为平跨江面,故几乎没有引桥坡面,如今的小桥高高拱起横跨江面,引桥踏梯分左右两侧,中间用二排粗粗的装饰镀铬钢管隔开,既当扶手又当装饰。登上桥顶观览左右和两岸风光,视线很是开阔。江南边新建筑的商业文化活动楼房与稍远处正在建造的住宅高楼群层叠呼应,映照在江里,构成一幅现代江南水乡的美景。 

我在摄影时,一位七八岁的小女孩穿着旱冰鞋跌跌跄跄在凉亭周围练习,一对老年夫妇在她旁边照应,我用地道的浦东话与两位老者交谈,原来他们是小女孩的外公外婆,他们问我从哪里到此旅游的,我说是“自小离家老大回”的当地人,指着附近三林中学的教学大楼,告诉他们我就在这里念的中小学。我还提了一些老家人的姓名,他们大都认识,特别我提到然娘舅(见《崩瓜情谊》),居然还是那位老外公的同学。说熟悉了,谈话就没有顾忌,我问他们对三林古镇老街改造的看法,他们肯定镇政府改造工程消除了“脏乱差”,但没能象附近召家楼那样保持老街的原貌,让人看起来有点不伦不类。我嘴上没说什么,其实我也同意他们的看法,从当天节假日没有什么游客来就证明了这一点。

看来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公平秤,对地方官员的功过是非都看得十分清楚。但也必须承认,三林古镇的面貌发生了巨变,这是有目共睹的,我拍摄了几张现景照片,并拍摄了长约10分钟的视频,请朋友们一睹我家乡的新面貌。点击这里可进入我以前写的《古镇三林塘》一文,浏览三林古镇旧街道的照片。

 

三林古镇新貌(视频) 


没想到今年上海的天气冷得那样早,十月初的凉风吹得我真打哆嗦。当我精疲力竭地走回家里,居住在附近的大表姐、外甥等也聚集到妈妈房里,二妹剥一只大柚子分给大家品尝,妈妈和姨妈也吃得也很开心。我问三妹为啥未到,二妹说,她在替代“月嫂”(回家过节)伺候儿媳妇“坐月子”。

没想到这次回家还学到“月嫂”这个新名词,原来,所谓“月嫂”是指女人“坐月子“时所聘请有资质的女保姆,在一至二个月期间对婴儿进行特殊的护理,兼对产妇的保健护理。月薪从几年前的2000元涨升到如今6000元。还有一个词组是“月子护理中心”,一般由医院主办,护理费可高达40000元。这些高消费生育护理从专为富人消费服务逐步转移到为普通家庭,我听了不禁慨叹嘘嘘:现在百姓生活水平提高,许多家庭只生养一个孩很金贵,对婴儿和产妇的精心护理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也有不少家庭人员抱有一种攀比的心理,本无经济条件也东挪西借享受这种高消费,往往需要公婆或父母来提供赞助。演义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之梦觅,带来对家庭和睦的损害。也是我这次回家过程中感受很深的。  

(完)

返回“博文”目录

返回“家乡回忆”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