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如何巧用香薷饮来赶走阴暑的不适症状?

您觉得古代之中,哪个朝代的人们生活的最舒服?

不知道与您心中的答案是否一致,我觉得宋朝算得上一个相对自由的朝代,他们取消了唐朝的宵禁制度,自由夜行,自由贸易,大宋的朝廷中甚至还有一个叫做“冰井务”的部门,专门负责研制解暑降温的冷食品,而且他们还有为贪凉饮冷后造成“阴暑”证的专方——香薷饮。

香薷饮收录于大宋官修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之中,此方仅有香薷、炒扁豆、姜制厚朴三味药物组成,简便易行,又长于祛暑解表、和中化湿,制成饮品后可以治疗夏月伤寒之阴暑证。故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言:“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

香薷饮

香薷6~9克,白扁豆(炒黄)6克,姜制厚朴6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香薷

香薷是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与我们比较熟悉的“益母草”同属一科,所以香薷最早是作为“利水消肿”药出现的,用于治疗吐、泻、肚子胀、不消化、腿肿等问题,然后用着用着,发现此药善于入中焦脾胃之地,又具有辛温之性,尤善治疗湿邪困阻脾胃之人,所以随着时间的推延,香薷又多了一项“化湿和中”之效。

直到宋金元时期,香薷的身份变了。《李皋药性赋》中言香薷“其用有六:治伤暑,有神”治疗夏季阴暑之症直接变成香薷“标签式”的存在,而香薷的这一能力也被沿用至今,未再改变。

《本草约言》载香薷:“助肺家清化之气,故能治暑”。香薷善治水,善治湿,又可以入肺脾胃经,在我看来它就好像身体的强力除湿烘干机,在寒气包裹着暑气时,给身体以驱散外邪的动力。

白扁豆

白扁豆就是我们常吃的蔬菜扁豆的种子,它的特点就在于擅长“补脾化湿”,而且药性温和。我常会跟那些脾胃功能较差,容易拉肚子的宝宝家长们说,可以在孩子的辅食中加入白扁豆,尤其是暑湿季节。

因为白扁豆,虽然性质偏温,但无温燥伤津之弊,单用本品煎水即可治疗夏季吐泻之证,炒后健脾之效更优,配伍于香薷散中以行化湿健脾之力。

厚朴

厚朴与藿香一样,是一味化湿剂,也是化湿剂中善于理气除满之品,此方配伍了少量厚朴可以起到消积导滞,消除腹胀、满闷等不适症状的目的

三物合用外解表寒,内化暑湿,这就是治疗“阴暑”证的名方香薷饮。

然后我们再说说此方要怎么用?

香薷的用量宜轻,若小儿使用则可以在1~3克左右,成年人若有气虚症状者可选6克为宜。如果您是偶尔贪凉饮冷引起头晕头痛等问题,一般1~3副即可,无需久服。

若您是白领工作者或需要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中工作的人群,可以选择原方剂量的1/3制成茶包,少量多次服用。方法也简单,将香薷,厚朴捣碎,白扁豆炒黄捣碎,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严温浸1小时左右,待凉后代茶频饮。

此方为什么要放凉喝呢?

当然不是因为夏天热就要大家喝凉药,香薷饮原方是说“水中沉冷,连吃二服,随病不拘时。”意思就是说:“啥时候喝都行,但要放凉了再喝”。其实,这就是中医里的“同气相求”。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想要治疗感寒的暑邪,也要有一个具有凉性的媒介,“放凉”这一看似无心的操作,就是治疗“寒气”的媒介。

我们常说“科技改变生活”。

但我希望这其中的“改变”是为我们“所用的”。温室的花朵禁不得风吹日晒,我们千万不要让原本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进步力量逐渐把我们包裹成一朵朵弱不禁风的美丽花朵~

我们要更加健康的力量,无惧寒霜,不怕酷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