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圆力/罗大伦频道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2lqoRjtpI1g6gZuru1dpZw

“中医基础理论”的一系列文章,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习中医,让大家跳出“只求方,不学医”的怪圈。我们会用生动有趣的文字和妙趣横生的现象来为您揭开中医神秘的面纱,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同时也让您对中医“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上周我们简单的说了一些关于痰湿咳嗽和风寒咳嗽的内容,但春天的咳嗽并没有这么简单,不同的地区,咳嗽的性质也不一样,今天咱们就接着来说说这个春天的咳嗽。图片图片图片

从立春节气以后,就标志着春天已经开始了。虽然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但是初春时节依然还在“九天”的范围之内,这也就是为什么早春时节依然不暖和的原因。

古人一直强调“春捂秋冻”,其实就是防止早春时节寒潮对人体的袭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所以春季也是一个容易引起外感的季节,不过这个时节主要的病因不一定是寒邪,还有可能是温邪。

很多南方的小伙伴觉得现在这个时节都已经比较暖和了,这些奇怪的邪气肯定跟我没什么关系了。哎,如果您真这么想,那可就得小心点了,温邪还真是容易钻空子,那这具体是怎么回事儿呢?就让我们一起先了解一下温邪。

温邪是各种温热病致病邪气的通称,包括温病中的春温、风温、暑温、伏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疫、温毒和温疟等病的病因。

今天为什么要提到温邪呢?这是因为《温热论》曾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所以春天温邪发病比较容易出现咳嗽。

温邪并不是指单纯的一种邪气,而是指自然界致病因素中具有温热性质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中的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以及疠气和温毒。具有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各异等特点。

温邪大多从口鼻侵入人体,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正气虚弱者易发病,所以,大家春天要注意饮食和睡眠,不要让自己的正气水平降低。

1、新感与伏邪

话说回来,自晋代王叔和提出新感伏邪说后,历代都将温病分为新感与伏邪两类。哎,重点来了,新感与伏邪,这两者有什么区别么?

自从冬至开始,一阳始生,天地间的阳气逐渐崭露头角,直到立春时节,阳气逐渐增加,因此春季的外邪就不再是冬日里的寒邪,而已经是春寒了,为了更好地区分,称之为“春温”,更为合适。

症状

春温初起,人们也会出现类似于风寒初起的咳嗽,但春温初起的咳嗽,在其他症状上还是与风寒引起的不一样,比如身热不甚,口微渴,心烦,小便黄赤,舌红脉浮数等;如果是风寒引起的,就有头痛、身疼、恶寒、脉浮紧的证候,而春温恰好没有这些明显的寒象。

春温的致病原因,跟我们想象的有些不同,它不是新感的疾病,而是旧疾复发。

春温首先是感受了冬令的寒邪,但春温咳嗽的发病又不是直接由寒邪所致,而是寒邪潜伏体内,郁久化热,到了春天伏热外发所致,或者说感受了新的邪气勾动了体内的伏热。所以,体内伏热才是发病的直接原因。就是说只有寒邪转化为热,或是热郁于里才能成为春温。

那人是怎么得的春温呢?古人认为,导致寒邪侵袭,潜伏体内的内因,是冬令失于闭藏。很多人想问,冬天闭藏?怎么闭藏?是在家里不出门么?

非也!从自然界万物生长规律来看,冬季是一年中的闭藏的季节,冬季人体新陈代谢相对缓慢,阴精阳气均处于蛰伏之中,机体表现为“内动外静”的状态。因此,人也应该遵循“闭藏”的养生法则,多保存体内的阳气,收敛充实阴气,这样才能保持来年蓬勃的生命力。

所谓“闭藏”,并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方面是指调节饮食,适度进补;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要“神藏于内”,即保持精神上的平静。不知道大家冬天的时候,这两点是否有做到位,如果没有,就要小心体内有伏热了。

刚才也提到了,春温的发病形式有“伏邪自发”和“新感引发”两种情况。

新感和伏邪的区别

这两者除了都有咳嗽的症状之外呢,伏邪自发者,是由于寒邪郁久化热,内热渐炽,到了春季的时候,阳气升发、开泄,内热随之骤然外泄,这样的患者一般都是纯里热之象。而新感引发者,是由于内有伏热,又新感春令之邪,内外相引,内外同病,除见里热证外,还兼见恶寒,无汗,咽红,口渴,头晕,身热等证。

2、黄芩黄连汤和葱豉桔梗汤

春温咱们了解的差不多了,是时候说说应该怎么解决了。这里说两个汤,黄芩黄连汤和葱豉桔梗汤。

黄芩黄连汤

黄芩黄连汤主要用于纯里热证,就是没有外邪引动的情况,主要见咳嗽,身热不恶寒,汗出,口苦而渴,时而干呕,心烦而夜寐不安,尿红赤。可用吴鞠通黄连黄芩汤苦寒折热方法。

黄连黄芩汤:黄连6克、黄芩6克、郁金4.5克、香(淡)豆豉6克。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两次服。

方中黄连、黄芩以泄心肺之热,取苦寒折热之意。郁金味辛寒,辛以开郁,寒以泄热,入血分以化瘀活血,有疏调肝胆,清其郁热。香(淡)豆豉味辛性微温,有宣发郁热,驱邪外出之能,适用于邪热内郁,疏解卫分之功。四味相配,清热中有宣达气机之能,使邪热有外达之机,方中清热解郁之力强,保津之力弱,可以适当增加玄参、白芍以养阴生津,酸甘以和阴。柳宝诒说:“治伏气温病,当步步顾其阴液”。

葱豉桔梗汤

如果是外邪引动体内伏邪的情况,这种情况就是除了有上面提到的里热症状,还有头痛、微恶风寒无汗或汗不多,以这几点作为辨证,那就可以请葱豉桔梗汤出场了。

其组成为:鲜葱白10克,苦桔梗5克,淡豆豉15克,焦山栀9克,薄荷叶5克,连翘6克,甘草3克,鲜淡竹叶12克。

方中葱白、豆豉解肌发表,疏风散邪为君;薄荷、桔梗散风清热,连翘、山栀清热解毒为臣;甘草合连翘、山栀以利咽,淡竹叶清心除烦,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辛凉解表,疏风清热之功。

另外,还有两个常见药也是通用的,那就是桑菊饮和银翘散,轻者桑菊饮,重则银翘散,万友生老先生主张重证可合桑菊、银翘于一方,收效较捷。这两个药物都是有中成药的。

3、养生小技巧

其实,养生的部分应该给大家讲讲关于闭藏的内容,但奈何已经有些来不及了,那今天就简单介绍一个食材,能够针对这个春温咳嗽——芦苇。

芦苇浑身是宝,但芦苇的根才是治疗春温的主角。芦苇的根匍匐居于水底,性凉善升,甘寒多液,鲜者色黄兼白而润,入肺、胃二经。

《本草图经》指出:“芦根清泻肺热,兼能利尿,可导热毒从小便出,故可治肺热咳嗽,痰稠及肺痈咳吐脓血。”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称:“芦根,味甘寒而无毒。消渴者,中焦有热,则脾胃干燥,津液不生而然也,甘能益胃和中,寒能除热降火,热解胃和,则津液流通而渴止矣。” 刚刚提到的名方银翘散、桑菊饮皆有芦根,取其清中有透、甘润生津之意耳。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到五汁饮,这个方子可养阴生津、清肺热而排痰,用于肺热津伤、咳嗽黄痰、皮肤干燥、咽干口渴者。方中鲜芦根汁25g,去皮梨汁30g,去皮荸荠、去节鲜藕汁各20g,鲜麦冬汁10g,温服,日数次即可。

民间素有“春饮芦根水,夏喝绿豆汤”之说,取鲜芦根100克,砂锅煮水代茶饮。春季多高发流行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麻疹等,中医认为当属温热之病,芦根性润甘寒而不凝,生津不恋邪,轻清味淡,清热透疹,宣利而不耗气阴,正可预防此疾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