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加国生活网小编生活提示:2020年7月16日是今年的入伏日,至8月24日,共有40天。入伏的到来,标志一年中最火热的日子——“三伏天”来临了。三伏是一年中人体体表气血最旺盛的时候,一年一度的“冬病夏治”正式开始了。一年仅此一次,请大家珍惜!

头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中伏: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末伏: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2020年三伏总共40天。



“三伏天”的由来

“三伏(Dog Day)”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以后就出伏了,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三伏”不属于24节气之一。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7月7日节气是小暑,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因为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开始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这段时间叫数伏天。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称为“伏汛”。农谚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农民喜,小暑防洪别忘记”。因此,数伏天气既要防暑,又要防汛。我国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为一周期的纪日方法,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据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元月二日已巳日开始,至今从未错记,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个奇迹。由于干支纪日与农历各月无一定对应规律可循,除推算个人生辰八字有用外,在其他领域目前很少使用,只有在推算“伏日”、“出梅入梅”、“分龙”等杂节气时才使用。

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三伏天”如何养生

三伏天明晃晃的太阳和一年中最高的气温,可不能白白辜负了。在乡间一直有“晒伏”的习俗,人们在门前、院里的空地上,架起竹竿,拉起绳子,新的衣物旧的被褥还有书籍等,一股脑全都拿出来晾晒,成为盛夏的一道生活画卷。现在人们晒伏的已然不多,然而正是雨季过后,晒晒可能有些潮气的冬日衣物,也是应时应节的好事。

避暑不贪凉,饮食营养以健脾,并保持适当的运动,可助健康度伏天。三伏天可以说是一年中最为闷热潮湿的日子,“桑拿天”屡见不鲜。在这样的天气中往往汗液排出受阻,不仅人体感觉极为不适,也易诱发呼吸、消化、心脑血管等各种疾病。对此医生提醒,三伏天需把握避暑、祛湿、健脾等要点,以保健康度夏。

避暑不伤阳

暑热是伏天最明显的特征,恰当纳凉解暑,帮助身体散热,避免中暑就成为了过伏天的首要任务。不过,在炎热的夏季出点汗也会让身体适应季节变化,如果一味地贪凉,躲在空调屋里不出来,或者猛吃冷饮、冷食,反而会影响身体正常的调节,这也就是大夏天反而多见伤风感冒或腹泻患者的原因了。

按照中医的理论,人体阳气在夏季尤其是伏天,随着皮肤腠理开泄、汗液排泄而旺盛于体表,如果避暑时过分贪凉饮冷,不仅会影响身体正常散热,也会损伤阳气。对于阳气,我们不妨将其理解为机体正常的免疫力,如果我们的身体是一座城池,那么阳气就像是坚守城门的卫兵。长时间的空调冷风、没有节制的冷饮、肆意的冷水澡等我们认为很痛快的纳凉方式,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将“寒”带到身体内,同时也将阳气郁遏,从而腐蚀消解了阳气对身体的守卫,发生伤风、咳嗽、胃痛、颈项疼痛、腹泻等等病症。所以,在伏天,我们提倡正常而有节制的“避”暑,而不是用寒凉来一味“抑暑”。

避暑妙招:

第一,睡眠充足。成年人保证7小时的睡眠时间,中午最好能小憩一下,以消除疲劳,补充体力。

第二,讲究“自然凉”。即避暑不贪凉,如室内外温差最好不超过8摄氏度,并保持通风;在大汗淋漓时不要直接吹冷风、大量吃冷饮,最好饮用温水;晚上睡觉时不要露宿或开一夜空调,不管多热都要盖好腹部。

第三,吃要营养。暑热天气使人体新陈代谢增快,能量消耗增加,所以在提倡清淡饮食的同时,还应保证蛋白质等营养的充足摄入,如奶制品、豆制品、鸡鸭肉等均为上选。

健脾以祛湿

进入伏天,最明显的感受莫过于“湿”了,身上好像总是糊了一层粘粘的汗,衣服也不容易晾干,赶上桑拿天,连呼吸都有点窒息。中医认为,“湿”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伏天空气湿度增大属于“外湿”,容易影响脾正常的消化、转输营养的功能,导致人不想吃饭、倦怠乏力、胸闷气短、头重脑痛、抑郁不舒,也可以出现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因此注重健脾、养脾以祛除湿邪是伏天必做的功课之一,这对于本身就患有慢性胃病、脂肪肝、病毒性肝炎、酒精肝、结肠炎等疾病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食疗健脾:脾主消化,故通过食物健脾是十分恰当的。像山药、白扁豆、薏苡仁、冬瓜以及红小豆等豆类都有很好的健脾作用,可以用红豆、绿豆、薏苡仁等一起熬粥食用,既容易消化又可健运脾胃。当然,若本身即患有胃病或肝病,食疗之外还必须坚持药物治疗,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