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文章来源:香薷 大伦育儿说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pbFZaWRFwBbmCOCRkXB0SA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又到了一年一度需要警惕小儿咳嗽的季节了,各位年长的大家长、年轻的新手辣妈们,准备好你们的小板凳了吗,我们今天的咳嗽讲堂要开始了!

故事发生在80年代的东北,那个时候的长辈们,没有发达的育儿信息可以学习,他们按着自己的方式爱着家中的宝贝,奶奶将家里的火炕烧的暖暖和和,爷爷端来了老家带过来的甲鱼,......外热加内补,一下子就将家里的“小胖墩儿”,烧成了令家人手足无措“肺炎”,而那是个CT扫描、菌培养、降钙素等检查还未普及,医生确诊疾病更多依靠听诊器,治疗肺炎还只知道用“先锋*号”(治疗细菌感染的抗生素头孢中的一类)的年代,西医遍布而中医匮乏,小胖墩在医院里治啊、治啊,从高热治成了高热外加咳嗽,这下可是咳蒙了妈妈,咳急了奶奶,剩下一个半清醒的爸爸,不知在哪里暗访名医,问到了一个外敷的巧法,当天就在小卖店买了一管芥末,回家就开始试验性治疗,神奇的治疗效果就这样发生了,第一天小胖墩咳嗽渐轻,第两天小胖墩发热渐退,第三天小胖墩儿就真的精神过来了.

文中的“小胖孙儿”就是笔者的哥哥,本故事真实有效,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书归正传,我们就来讲讲文中的小方法究竟是什么,又是怎么治疗咳嗽。

咳嗽外治敷药法

组成:芥末面、米醋。

方法:

★5克芥末,加米醋搅拌成糊状;

★用纱布缠好贴于肺俞、膈俞、大椎、天突等穴位;

★十五分钟取下,一日两次(早晚各一次),治疗三天。

此法简便易行,效验也可,乃家庭常备小验方。

说起芥末,可能大家都以为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就是这习以为常的东西,其中的学问还不少呢?那芥末面,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带大家来区分上面这三种药食同源的材料。

1、最早被应用的芥末:

山葵与辣根之所以会被大家误传,都叫了成芥末,是因为他们同属十字花科,都具有与芥末相似的冲鼻气味。与他们不同的是芥末的刺激气味来源于果实——白芥子,而山葵与辣根均为块根。白芥子粉碎并加水之后,其中含有的芥子硫苷和芥子酶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辛辣的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请记住这个复杂的化学名称,它既是这三种植物刺激气味的来源所在,又是西蓝花、甘蓝等植物“被认为具有抗癌作用”的食物的有效成分所在。

2、昂贵的山葵:

源自日本,年轻人口中的“Wasabi”,就是山葵的平假名。这位源自于日本的绿色植物,生长缓慢,对水源、土壤要求较高,价格也就自然不菲。用作食材的部分是其块根,当该部分被切开研磨时,原本处于隔离状态的芥子酶和硫葡糖苷发生反应,就生成了具有辛辣冲鼻气味的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

3、牙膏管装的辣根:

辣根,是山葵的亲戚,是十字花科马萝卜属植物辣根的块根,原生态的辣根的的确确是像大萝卜一样白色的,只是想要推广它的商家们悄悄为它披上了件绿色的外袍,让他佯装成“山葵”而已。而伪装如此成功的关键在于,这两种植物,具有相似的刺激冲鼻气味。

原来如此,此三种植物虽口感上略有差异,产地不同,但有着相同的有效成份,所以在当年中药不普及的时期,文中的爸爸用了“管装辣根”,却也误打误撞治好了小胖墩。


身为药材的白芥子究竟有什么厉害之处呢?

白芥子,横行甚捷,通行甚睿,专开结痰,痰属热性能解,属寒性能散。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达,在四肢两胁,非此不通。若结胸证,痰涎邪热固结胸中及咳嗽失音,以此同苏子、枳实、瓜蒌、杏仁、黄芩、黄连为解热下痰汤,诚利气宽胸神剂。
——《药品化义》

白芥子,主射工及疰气,发无常处,丸服之,或捣为末,醋和涂之,随手有验。
——《千金要方》

最早使用醋调白芥子治疗小儿咳嗽的医家,已无从考证,但从药物选择与制备方法的原理分析,此法用来治疗小儿咳嗽,那是完全行之有效的。

一般来说,小儿咳嗽初期治疗大法不外乎宣肺、化痰这两种。

白芥子性辛、温,具有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芥子能改善肺部血液循环,加快肺部啰音吸收,增强局部组织代谢过程。

以白芥子为主药,研末调制后敷于啰音明显处,或背俞穴上,通过穴位、经络的传导,使药性通过经络作用于全身进入体循环,可发挥全身或局部的治疗作用。

儿童的皮肤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性较成年人要好很多,选择经皮肤给药的方式,既减少了宝宝们对于服用药物的抵触情绪,又避免了口服给药增加幼儿肾脏及消化系统负担的风险。

至于病程较久的虚症咳嗽,治疗比较复杂,单纯贴敷外用效果不佳,故而不在本次讨论范畴。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2个疗效明显的、外用白芥子治疗小儿咳嗽的经验方。

★方法一:白芥子20g打粉,面粉60g温水调成糊,以纱布敷于肺俞、膈俞、厥阴俞、天突、膻中等穴位,时间15~20分钟,以穴位皮肤发红为佳,连续使用3~7天。

此法可用于咳嗽初期阶段,尤以痰湿咳嗽最佳。症见头身困重,晨起咳嗽频繁,或夜晚咳嗽剧烈,白天缓解,咳白痰或黄痰,喉咙中痰鸣有声。

★方法二:白芥子、杏仁、半夏各等分研末,每次取5g,加30%二甲基亚砜溶液(这个网上能买得到哦)调成软膏,分做成2个药饼,每晚洗脚后敷贴两足心(涌泉穴),连用3晚。

此法适用于寒证咳嗽。症见因感受寒邪而起,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声重,闷而不爽。(《朱锦善儿科临证50讲》)


注意事项

※白芥子发泡之力强,3岁的宝宝敷30分钟左右,5岁左右可以敷1个小时,年龄越小,贴敷时间需缩短。如出现皮肤灼热疼痛,起水泡,红肿痛痒等情况,应当赶紧取下,以免进一步损伤皮肤。

※常用穴位加减选择:肺俞穴(咳嗽主穴)、厥阴俞穴(伴哭闹)、乳根穴(啰音明显)、大椎穴(伴发热)、膻中穴(伴喘息)、天突穴(伴咽喉肿痛)等。

正面

天突穴:(属任脉)胸骨上窝正中。

膻中穴:(属任脉)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的交点处。

乳根穴:(属足阳明胃经)在第5肋间隙,当乳头直下,前正中线旁开4寸。

后背

大椎穴:(属督脉)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属足太阳膀胱经)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厥阴俞:(属足太阳膀胱经)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各位看官学会了么,下次宝宝再有咳嗽,就不用急急忙忙的给挂上各种抗生素啦,试试这个办法,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参考文献:

[1]马丽.白芥子泥贴敷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 100 例临床观察.
[2]周霆.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的抗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