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国生活网专稿】在福建宁德市周宁县浦源村,有一处被誉为“中华奇观”的地方,那里有一条贯村而去的长500米、宽数米的溪流,溪中悠然遨游着七、八千尾彩色斑斓的大鲤鱼,有“神鱼”之称。它们温顺如驯,“闻人声而至,见人形而聚”,相当地不怕人。若有人喂食,更是“竞相觅食 彩鳞翻飞”,婀娜之姿,活泼可爱。由于那里鲤鱼满溪,故而得名“鲤鱼溪”。

 


摄影作品:《窗外》作者:林知非(福安)


浦源村位于悠悠鲤鱼溪的下游,三山环抱、一水弯行、八卦布局,因地处高山深林,直至解放初期都少为人知,古村落风貌因此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来。


浦源村全貌——摄影作品:《醉美鲤鱼溪》 作者:李乾浩(福州)


浦源灯会——摄影作品:《乡村风情04》 作者:张志平(福州)


源于紫云山麓鲤鱼溪,汇数十条山涧清泉奔流而下,峰回水转,至浦源村口水势顿减,五弯六曲穿村缓流而过。


生活在鲤鱼溪的上万条鲤鱼真是幸福得象花儿一样。因为在鲤鱼溪,谁也不会伤害它们,谁也不敢捕杀它们,还因为当它们死去时,会有人类为它们举行鱼葬。鲤鱼溪至今依然保存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鱼冢、鱼祭文、鱼葬礼俗,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虽经一次次的战乱、灾荒,但鲤鱼溪的鱼葬礼俗在村民的保护下繁衍至今,堪称奇迹。


据地方史志记载,郑氏先祖最初在溪中养鲤鱼,是为了检验河水是否被投毒。及至后来,他们制定了严禁捕捞和伤害鲤鱼的族规,村民们严守族规,代代相传。相传郑氏八世祖晋十公为警训族人,告诫后人严守族规,设下苦肉计:引诱其孙子偷鱼,并被当场抓住,在宗祠前吊打孙子,自甘认罚,宴请村人三日;开宴前,他还让村人立下誓言:无溪中鲤鱼,则无浦源村人。就这样,浦源村人自此不吃鲤鱼,敬鲤如神,演绎了八百年来人“羡鱼休唱钓鱼歌”和鱼“闻人声而来,见人影而聚”的奇妙人文景观。


村口石碑的壁画上就描绘了郑氏八世祖晋十公警训族人的历史


鱼葬礼俗

鲤鱼溪中的鲤鱼“大限”(死去)之后,村民们鸣锣、敲鼓、放鞭炮为其送葬。之后进香、叩拜、诵祭文、入葬。具体为:先是由送葬领队者将“得享天年”的鱼安放在祭台上,并对其进香、上酒,顶礼膜拜;接下来由村中德高望重的族人宣读祭文,最后将鱼隆重地葬于洞穴中,点香、烧纸钱以表纪念。此情景,丝毫不次于为亡故亲人下葬。


鲤鱼溪中的鲤鱼“大限”(死去)之后,村民们鸣锣、敲鼓、放鞭炮为其送葬。


鲤鱼溪民俗保护协会会员统一着装沿溪而行、神情虔诚地朝鱼冢走去


鱼冢位于鲤鱼溪下游两株参天的古柳杉下,四周是稻田,面朝鲤鱼溪和郑氏宗祠,为鹅卵石,呈拱圆形,冢前石碑、石案、香炉等祭祀物件一应俱全,寄托着浦源村人对鱼的虔诚敬意。


先是由送葬领队者将“得享天年”的鱼安放在祭台上,并对其进香、上酒,顶礼膜拜


接下来由村中德高望重的族人宣读祭文


最后将鱼隆重地葬于洞穴中


郑氏宗祠

到了鲤鱼溪,不能不去看看鲤鱼溪的“开山鼻祖”——位于溪畔的郑氏宗祠。


郑氏宗祠始建于宋代,由郑氏八世祖晋十公所建,清道光二十年(1814年)重修,文革时遭到破坏,1996年大规模整修,是目前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


郑氏宗祠造型独特,前窄后宽,形同古船。祠堂呈长方形,梁木石瓦古朴沉静,房屋结构巧妙,堂内由两处天井调节光线,明暗过渡自然。祠堂四壁供着众多郑氏祖先的牌位,新旧不一,有些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祖牌均为手工雕刻,顶部为镂空龙头木刻,底座图案为龙凤花叶,花纹细致美丽,堪称民间艺术精品。


郑氏宗祠造型独特,前窄后宽,形同古船。


祠堂四壁供着众多郑氏祖先的牌位,新旧不一,有些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


看看郑氏治家的家训,让人肃然起敬

2008年,鲤鱼溪以“三个世界唯一”(鱼冢、鱼葬、鱼祭文),获大世界基尼斯世界之最——“年代最久的鲤鱼溪”称号。鲤鱼溪的护鱼文化更是早已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鲤鱼溪的郑氏村民们不仅能将中华鲤鱼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还会将浦源郑氏八百年来的忠孝仁义传统文化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