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要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学校,她是大连市最大的一座理工科院校,是在解放初期,为培养我们国家自己的理工科人才而建造的高等学府,是国家教委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校舍建筑面积大约有51万平方米,主校分为教学、管理和宿舍三大区域,从主楼到宿舍区需要走出校园的西门,穿过一条乡村道路,越过一座凌水河小桥,才能来到宿舍园区内。分校为化工系,它的位置在市区一二九街,也建有很大面积的教学大楼和宿舍管理区。

 

 

学校校园一角风光

       一路上,领我们进宿舍的学长早就问清了我们的姓名,按照名单直接将我送到第一宿舍(见上图)的二楼234室。进到房间,看到宽敞的房间里安置了四张上下铺位的木床,按贴在床头上的纸条,我很容易地找到靠窗口的下床铺。看到我们进来,就在上床铺有一位同学坐了起来,用一口四川方言向我问好。(这就是与我大学同窗、同床五年,毕业后相隔四十年无音讯,去年他才从青藏高原回大连相见的兴林同学,那是后话了),送我进来的学长告诉我,这里每个同学分有一个小衣柜,一段书架、一个书桌和一个放脸盆的架位,并告诉了食堂的位置,他们就完成了接送任务,在我的感谢声中他们离开了房间。我就开始打开木箱,拿出了单人蚊帐挂在床上,将一些常用衣裤装进衣柜,将脸盆放进架位上,此时走廊中响起“新生快上食堂就餐”的呼喊声,我即拿出碗筷,快步随着队伍向食堂走去。

       那时的学生食堂共有二个,分别是南北和东西走向排列,我们机械系的食堂稍远一些,等我们进到食堂,排队领取饭菜,我记得,那天主食就吃大馒头,足有四两大小,这是我在上海从来没有见过的大馒头,菜嘛有点忘了,好象是烩鱼,北方做法但挺好吃的。首次吃大馒头,不习惯,觉得象吃棉花一样,老在嘴里转圈而不下咽,只吃了一半就吃不下去了,后来我将这段经历告诉我爱人,成了她取笑我的笑料。当时我看到食堂的一角放置了好几排木头制作的架子,上面吊放着一只只毛巾袋子,里面装着各位同学的碗筷,当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大家都要将碗筷放在这里,后来才明白,因为学校面积大,如果下课回来再回宿舍拿碗筷,就要耽误许多时间,这也算是学生宿舍里的一绝,有这种便利的方案,不久我也加入到吊放毛巾碗袋的行列中了。

       当天晚上,我钻进蚊帐躺在床上,好象还在大海上摇晃,闭上眼睛好象还是躺在家里的吊楼上,想着父母亲和妹妹们现在都在做些什么,想着高中的同学们,他们的一张张熟悉的脸庞,想着高三班里曾经发生过的那些事情,好似遥远,却就在眼前而挥之不去。真不敢想信自己已经重渡远洋,现正躺在海滨城市大连土地的某个角落里,将要迎接大学新生活和经历难以预像的人生生涯……

校园里的林荫小道


       在规定的报到日期内,同系的新生们陆续都到校了,系里老师公布了专业分配名单,我被分在机器制造专业一班(本专业共四个班级,为一个级队,一二班为半工半读试验班,以后我还被选为副级队长)。由于专业的分配,宿舍的名单也进行了调整,我与同床上铺的兴林同学仍旧住在原房间里。很快,同宿舍同学聚到了一起,互相一交流,他们分别来自四川、浙江、辽宁凤城、沈阳和大连,我们同班级的同学共30人,分住在四个房间,其它二个男生房间就在对门和隔壁,女生房间则在对面楼的二楼上,只有七名女同学(谁能想到,其中有一位将是相陪我一生的姑娘)。其实,我们的房间住进8名同学也挺拥挤,好在房间比较宽敞,床的中间还可以插入二排书桌,供我们晚自息学习用,更何况大家都是穷学生,没有过多的行李和装备(根本不能与现在的大学生相比)。

       有一件事特别令我难忘,有一次,我的同床上铺的兴林同学打开他的衣柜门,我看到里面只有几件衣服,连一件毛衣都没有,我问他怎么就这几件,他说家里穷,买不起。我在上篇文章中写到,我临离家乡前,我带的那只套有青布的旧木箱,来的时候我还觉得寒酸相,但与四川同学一比,我简直成了“富翁”了。后来,兴林同学每月省下几元补学金用于探亲买车票,有一次回家探亲,他特意从成都坐慢车返回大连,舍不得吃盒饭,上车时买了一大包馒头,三天三夜的路程中就啃干馒头,省下九元钱从一位同车乘客手中买了一斤红色的毛线,拿回来请同班的女同学编织了一件毛衣,由于斤量不够,毛衣下身还短了一截。去年他从四川来到大连,我向他与其他同学回忆起此事,大家都感慨万分。

当年我们住的学生宿舍楼


       开学了,课程都是些基础课目,如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机械原理、机械制图、英文等,相比高三时的课程压力那要轻松得多。上课之余,我喜欢与同学一起到主楼西侧的图书馆去看书,因为在高中时从未看到过有这么大的图书馆,这么多的书籍和这么大的阅览室(现在大连理工大学新建的图书馆那就更漂亮、更宏伟)。找个好座位,借上一本好书,成了我当时每天追求的业余生活主要内容之一。

      讲到业余生活,那个时候学校还没有电视,只是在周末到学校的小剧场看看电影,级队里还组织文艺表演,当时选我当副级队长,也许是辅导员从我档案里看到我演过地方戏的原因,让我负责文娱体育的组织工作。元旦前,级队的四个班级要开展歌咏比赛,由于同学都来自五湖四海,当时还互不了解,我听说一名山东同学性格开朗,唱歌很好,就请他当指挥,谁知他一口浓烈的山东某地口音,将大家乐得当场捧腹大笑,有的甚至笑出了眼泪,唱歌场面成了演小品。这件事至今想起来还令我与其他同学忍俊不已。

      另外,我还特别喜欢打篮球,同班级里也有好几位热爱此项活动的同学,玩久了就成立了一个球队,当时我打后卫,上场的五名健儿球技都不错,相互配合很默契,经常打败别的班级的球队。这些队员都成了好朋友,至今还保持着联系,其中一位老高,现在生活在黑龙江一所城市,成了我的莫逆之交,至今还通过写博文、写诗歌回忆当年同窗岁月,交流球场情感。而在大连生活的另外几位球友,每次聚会时也都会讲到当年打篮球的经历,回味无穷、很是开心。当年,学校里还搞了一次运动会,我们班级抽出部分人在入场式的队列前面打彩旗,我有幸被选中打校旗,大家穿着学校发的前胸印有“大连工学院”字样的运动衣,非常神气,我记得在列队排练中,还接受了“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著名体育健将刘长春老师的指导。

       还有一个星期天,我与同学一起到当时十大风景点之—大连火车站拍下了来到滨城后的第一张照片,以及我与同学一起到学校附近庙岭上坡上拍摄的合影照片,这两张照片对自己而言是十分珍贵的。


十九岁时在大连火车站前的留影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与同学在学校附近的庙岭山上合影留念


       另外的课外活动就是海上游泳了,这可不是我的体育强项。从我们宿舍区向东走大约二公里,穿过旅顺南路的凌水桥站再走一段土路就是渤海湾的海滩,海滩呈半圆弧状,当时就是天然的游泳场,海滩二侧就是黑黑的山崖岩石,山崖上长满了青青的小树,看起来这片区域很是荒凉,但环境很是自然优美。首次到海边游泳,看到清清的海水在我脚下不住地涌动,感受着海砂不停地抚摸着双腿,聆听着海浪冲击礁石的声响,闻着海水海带等生物特有的咸清香味,在我心中产生一种震憾的感觉,海之浩大、海之纯洁,海之胸怀,令我心旷神怡、永生难以忘怀!

      讲游泳还有一段趣事,由于本人自知游泳技术不佳,平时只在浅滩横着来回游,从不敢远离海边,但有一次在同学的鼓动下,大着胆子向深海海带筏(渔民开辟的海带养殖区)方向游去,当时正巧是退潮,向里游倒并不费劲,等游了较远的一段距离,我感到身边的海水温度越来越凉,心中产生一种恐惧,就边与同游的同学喊“回去”,就边转身向回游去,然而,向回游就比较费劲了,不管怎么使劲,两旁的山崖还是没有移动,身边的海水还是凉凉的,由于过于奋力,感到力气逐渐不足,脚肚子也有点抽筋。看到我这种情况,同游的同学不停地鼓励我,并告诉我前面不远有一条小船,我们游过去休息。好容易游到小船边,抓住了船帮,用力翻上小船,感到筋疲力尽,休息了好长时间,恢复了体力,才又一次下水向海滩游去,终于回到了岸边。有了这次的经历,知道人在危难时刻经常会爆发出惊人的举动和毅力,也许这也是大海给我的一次磨炼吧。

学校附近的凌水桥海滩游泳场一角


       当然,今后几十年我也一直生活在大海边,不仅我与许多大连人一样经常投入她的怀抱嬉戏,还享受了大海提供的许多美味资源,然而,在学生时代,却很少品尝海珍产品,最多在海边揀点从养殖筏飘浮过来的海带,拿回去用小刀切成条,用开水泡一下,从食堂拿回些酱油拌成小菜。还记得入学后的第一个春天,海滩上飘浮着透明形状的海蜇,还能蜇伤人的腿,也有大连籍的同学将海蜇捞回宿舍,洒上些盐醃一下再拌作凉菜吃,而我却从来不敢吃这种生物,现在大连的不少饭店用它来炒肉,味道也是很鲜美。至于其它的海珍贝类产品,更是孤陋寡闻,比如现在经常吃的虾爬子,好象那个时候从未听到过,更没有见到过,食堂里也不曾烧制过此类海产品,至于象现在海产品市场上常见的海参、鲜贝、鲜虾、海螺、海蛎、蟹子、蚬子等海珍贝类产品更是少见,后来毕业了才知道,那时的大连也处在生活困难的时期,无有海珍品养殖业,一般老百姓要想吃到这些东西也很困难,那也是后话了。


       讲到吃,就会想起学校食堂的饭菜。由于处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学校的伙食条件也比较艰苦。我记得,那时我们的定量为32斤,这对一名女同学来讲还可以应付,但对我们男同学讲就不够吃了。除了定量外,象我这样从南方来的学生还有不适应的地方,就是细粮少,每天早晚各三两饭为一碗稀粥和一个二两重的馒头(或玉米饼子,大连人叫“大饼子”)了,中午四两饭为一个大馒头(经常掺有玉米面)。那时的菜肴根本没有任何选择,我们端了二只碗到窗口,交上一张饭票,饭厅人员就向你碗里盛上一勺菜,递上一个馒头。轮到哪一天吃大米饭,好象过节一样的高兴,经常花二张饭票吃双份。一般早上多是咸菜一类的,食堂自醃的雪里红咸菜非常的鲜美,中午和晚上才有大锅炒菜,这些炒菜里最使我印象深的就是烩鱼块,可能是大连靠海的缘故,也可能是食堂厨师的拿手菜,这种烩鱼菜是经常做,真的做得很好吃,那种鲜美至今还有回味。毕业成家后,我也试着烹调过,但从未做出过那种味道来。食堂也有包饺子和包馄饨的时候,有的时候也派我们去帮厨,包饺子就是在那个时候学会的。我们同班的女同学也经常向我们班级篮球的健儿们伸出援助之手,即赠送粮票,这在当时来讲是很珍贵的帮助。

       此外,吃苹果是大连人的一种口福,尽管当年生活困难,但当地盛产的国光苹果是很有名气的,秋天盛下苹果的时候,都堆积在商店门口的马路上,花一角钱就可以买一大堆,就象秋天卖大白菜一样地价贱。我们经常买一堆苹果,拿回宿舍里洗洗,连皮一起吃。以后,我每次放假回沪都要拿上一旅行包,拿回去后我的母亲还舍不得吃,以“个”为单位赠送给左邻右舍,说是儿子带回来的大连特产,是“远来货”、“好墨时”(好东西),现在想起来,苦中有甜,挺有生活气息的。


(完)
 


新浪博客评论:


手心里的宝:
 大连理工啊。 …2008-11-11 15:35

难以忘怀:
难忘的经历,精彩的人生,好男儿志在四方,大连也不错啊,望你继续书写美好的篇章。祝你他乡幸福安康。 …2008-11-11 15:36

虎滩涛声依旧在:
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虎滩涛声”由“”加为精华博文! …2008-11-11 18:15

张成晓勇:
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DV空间”由“张成晓勇”加为精华博文! …2008-11-12 03:55

梅斋:
哇,又出好作品了?佩服博主!
大连摄影家 看望并问候博主!
新登几张摄影作品,请博主前来点评! …2008-11-12 18:55

littlee璟:
嗯 大连 也许两年后我就要离开了呢 处处都有美好的回忆啊 …2008-11-13 20:25

黑水谣:
往事悠悠,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上大学,是一生中最值得回忆,最幸福的宝贵经历.让我们永远记住那段美好时光吧! …2008-11-14 02:52

独行侠:
大理工的上海人还真不少啊。 …2008-11-15 16:05

小沙:
呵呵 前辈校友!写了好多啊 很还念吧 恭喜加入博客圈~ …2008-11-16 17:01

坐在月亮上女孩:
十九岁经历,历历在目,写得很精彩,现在读起来如同就在眼前,令人怀念。 …2008-11-19 08:48

红舞鞋:
青春岁月是美好的。让美好常驻在心中。 …2008-11-19 17:39

赵玉兰:
我是一个字也没有拉下的看完你这篇文章,感到特别的亲切,有些地方我们是那么的相识,那么的亲近感人,真高兴能看到这么好的文章! …2009-2-22 2:28

赵玉兰:
你拿到录取通知书后的心情和我是一样的,你是乘船我是坐火车,你是男儿有泪不轻弹,我是哇哇大哭,你能把船上的一切述说的那么详细,我是走一路哭一路,什么也看不见。 …2009-2-22 12:33

赵玉兰:
你离开了上海来到了大连,那可是个好地方,我大姨家就在那里,不过我没有去过。 …2009-2-22 12:34

赵玉兰:
十九岁的回忆,永远的回忆,难忘! …2009-2-22 12:35

徐永燃:
你虽然搞机械,但驾驭文字能力很強,是从教? …2009-2-22 19:20

电波db:
我的通知书是武装部发的入伍通知书.心情有些相似,还有些诅丧,那时文革中期,上大学是推荐,我的学习成绩教好,属读死书那种,自然得不到推荐,到部队使我走上了另外一条路。 …2009-2-23 19:16

新苗:
大连理工大学,是一所美丽人人都想往的大学,没有进入大学校门的我,说起来,都是遗憾。
羡慕你的学识,羡慕你的知识,羡慕你的才能。 …2009-2-25 14:26

用户1507463441:
时隔三个月,我又重温了这篇“那年我十九岁—求学大连篇”,语言流畅,记忆清晰,语言组织的巧妙,读起来感觉很亲近,像一篇短篇小说,通过读你的求学篇,了解了你的一路漂洋过海的两天两夜,以及船上的新鲜感和对大海的重新认识,9,45元的船票在当时也是挺贵的,能考入大连工学院也是很运气的,看看辽宁的山山水水都充满了灵气,山水好,人更好,美丽的大连令人向往,一篇优秀的文章也另我时常来读读,每次读起来都感觉语言中的魅力无穷,是一篇极佳的美文。 …2009-5-19 13:29(2)

蓝天白云:
19岁到大连,确定了你的人生。慈母亲手为远行的儿子细心的一针又一针的缝制,今天仍然是历历在目!刚到大连时,作大学新生的生活,就象是在昨天!值得永远记忆。 …2009-6-28 15:51

寒梅:
仔细拜读你的这篇十九岁求学路的亲身体会,真实描绘,文采极致令人叹服。娓娓道来,亲切无比,刚才冒昧问你的工作,因为感觉你是人民教师,呵呵,如今知道了,学机械专业的,是工程师了。我的猜想是错误的,不好意思。
伴随你的文章“亲历”你的求学之路,彼此之间加深了解,没有其他之意,只是希望与思想能产生共鸣的朋友多多交流,多向你学习,学习你教育女儿的独特方法,感谢你对我的指点,大恩不言谢。后会有期~~ …2009-10-8 17:57

红竹:
青春虽然已经远去,但青春的记忆却永远伴随着老师;回忆总是美好的,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这都是人生的财富。那一年老师十九岁,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若干年后,老师满腹经纶,才学渊博,而你的心依旧是十九岁,愿老师永远年轻! …2010-3-15 20:37

寻梦草原:
呵呵,读您的求学记,象读了一篇中篇小说呢~~长了点,但是真的很棒!!您学机械,还能如此细腻地书写文章,才华尽显哦!
随着您的笔迹,从上海走到大连,象亲自游走了一次,心中泛起一种莫名的感动。…2011-1-22 21:48


返回“博文”目录

返回“情系母校”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