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前言:前二天,我与居住南京的大学同学盛轩用微信聊天,回忆七年前两家人一起游览夫子庙和秦淮河,不禁感慨万千,时光飞逝,我辈老矣,当年情景多有忘却,好在当年曾写《南京夫子庙游记》和《游十里秦淮》两篇散文,权作相约六朝古都之永恒记忆。


10月7日下午,我与爱人在大学同学盛轩夫妇陪同下游览南京夫子庙,首次来此参拜,每一景、每一物均吸引眼球和亟需了解,好在有久居金陵、饱读史书老同学充当全程导游,令“所见所闻”多增为“所思所悟”,可谓不虚此行。

“南京夫子庙”位于南京市中心偏南,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旁。据说创建于宋朝时候,由文教中心演变成的繁华闹市。盛轩对此地的历史传承、风土人情颇有研究,告诉我们:人们通常所说的夫子庙,主要是指孔子庙、学宫和江南贡院等建筑群,为秦淮风光的精华。1985年,南京市政府修复了夫子庙古建筑群。还改建了夫子庙一带的市容,许多商店、餐馆、小吃店门面都改建成明清风格,并将临河的贡院街一带建成古色古香的旅游文化商业街。果然,一过写有“南京夫子庙”五个金色大字的牌坊,街道两旁商店林立,门面五光十色,旅游商品花样百出,特色食品引人馋欲;来到秦淮河池畔,游人络绎不绝,放眼向南岸望去,一块巨大的双龙照壁映入眼帘,据说长约110米,为全国照壁之最。

我们站在北岸的石栏旁,迷恋河面楼亭倒影,陶醉水中游船荡漾。盛轩说:古人建南京夫子庙选中此风水宝地,以秦淮河自然河为泮池,以大成殿为中心,从照壁至卫山南北成一条中轴线,左右建筑对称配列,占地广约26300平方米。可见历代古人对古文化之集成大家孔夫子之尊敬。我们四人以照壁和秦淮池为背景,拍摄了几张合影照片。兴高采烈的盛轩拿出手机,接二连三地拨电话,向几位外地老同学通报我们在夫子庙前相聚的信息,盛轩那友谈笑风生,那神态哪象年过六旬?仿佛还是大学时代那个青春他。当然在孔夫子面前,我们永远只是最年轻的学子。

踏上泮池西侧的文德桥,我发现这里是拍摄秦淮河纵深和全景的最佳位置。据说此桥因儒家提倡文章道德而得名。因为桥向与子午线方向一致,所以每逢农历11月15日子时左右,皓月当空,凭栏俯视,在桥的两边分别可看到桥影将河中明月分成两个半月,被称为"文德分月"。面对几千年前如此敬重文风的古人,现代那些靠抄袭蒙骗起家的文人难道不觉得羞耻?

顺着桥右行,我们来到乌衣巷内的王导谢安纪念馆,盛轩说:这里是王、谢两大家族家世以及六朝文化艺术的专题性陈列馆。里面有“来燕堂”、“鉴晋楼”等建筑,陈列了珍贵的六朝时期文物。东晋时期,乌衣巷是朝廷达官贵人的居住区。巷内华宅高第,鳞次栉比。六朝时期的世家大族王谢家族的代表人物王导、谢安即居住于此。唐代刘禹锡曾到此寻访,写下了“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千古名篇。

来到这里,我居然看到了王羲之的画像和真迹,在院子里还看到了一个“水流觞杯渠”(觞:念shang 为“古代酒器”),当时匆匆走过,后来回到家里再次向盛轩请教其中人物及实物之间的关系,为了将此事说得清楚,好学的盛轩居然次日又去调研,详细地给我一个回复,讲述了下面这段故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晋代有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和亲朋谢安、孙绰等42人,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王羲之等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在这次游戏中,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为“书圣”。王导是王羲之的姨夫加远房叔父。谢安是王羲之的好朋友。他们都是在这里住过的名人。当我再次观看我拍摄的觞杯取乐水道盘录像片时,耳边仿佛响起这些文人墨客饮酒作诗时朗朗欢笑声。 

游览了外围古迹,正事要去参拜夫子庙。我们一行来到夫子庙广场,一道石砌坊门上方的12个红底金字先映入眼帘:“敬仰圣人先师,传承传统文化”。盛轩说:“我们先进入孔庙第一道大门——棂星门”。果然,门上方横楣刻有篆文"棂星门"。旁边有导游在讲解,我听后方知:“棂星”是古代天文学中的"文星",取名之由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我心想,今日我辈乃工人学士来参拜,这一生也为中华兴旺作出过微薄贡献,不至于抹没孔庙之美誉吧?

走过棂星门,我们来到大成殿的大成门前。盛轩介绍:大成门又称戟门,是夫子庙的正大门。封建时代只有官员可以由大成门出入,一般士子只能从旁门进出。进入门内,侧壁“礼”、“仁”绿底金字显目,字虽少,但精粹,“克已复礼”、“仁者爱人”正显孔子儒家思想核心。只见院内左右分别树有四块古碑,通道两旁排列了孔子的八位门生,均由汉白玉雕刻而成,面露虔诚,栩栩如生。

再向里行,就可以看到大成殿前的露台,四周围以石栏,两边挂有灯笼。据说,此露台用作祭祀和歌舞。露台中央的孔子雕像为青铜质地,高达4.18米,重2.37吨,做工精细,惟妙惟肖,体态丰盈,面部慈祥、深沉,眉宇间透露出伟大思想家特有的睿智,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一边拍摄,一边在深思,想当年文革之中,孔夫子也没少受批斗,然而,风雨过后见彩虹,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学府遍布全世界,以他的思想作为底蕴治家立国,使中华文化得以传播和弘扬。此功绩谁人能及呵?! 


大成殿后面是明德堂,如今被改造成固定的古典雅乐表演场所。时有凑巧,当我们来到门前,正赶上一拨表演节目开始。我们坐在舒适的椅子上,一边休息,一边观赏演员们表演古琴、古筝、编钟等节目(详见视频)。听着悠扬的古乐曲声,突然脑海中涌现这样一个念头:古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记载乐曲音符的?又是从何时起发明了音符记载方法的?

当天回到宾馆,上网查讯方知:上古音乐以打击乐器为主体。因此,击重节律的鼓点便成为中国乐谱最早的使者。他们以绘圆圈和绘方框作为鼓形的象形摹画。后来六朝的丘明(493一590)发明了以汉字记载每个音在古琴上属第几根弦,什么位置,用什么弹奏法的乐曲谱。唐代的“燕乐半字谱”也是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谱式,当时的诗人白届易写下《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一诗:“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喜且惊,一纸展开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足见此“燕乐半字谱”确很流行。宋、元以后,我国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乐谱是用工尺谱式记写的。中国历代谱式中那种提示性多于明晰性,含蓄性多于严密性的象形简笔,浸透着中国审美精神的独特之处。可见我们的祖先之伟大和聪明。

明德堂后面是尊经阁,一楼是南京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和民间艺术大观园,实物展示和文字、图片。展厅还摆着一台云锦织机。在大观园东西两侧,摆放着金陵古琴、古典戏法、灯彩、剪纸、金陵折扇、金陵竹刻等南京艺人的作品,可惜由于时间的仓促,只能走马观花游览,但也略知了一些南京的风土人情。 

走出夫子庙门,来到江南贡院,由于天色已晚,没有时间入内参观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了,只是用摄像机拍摄了大门口的景象。从贡院牌坊到明远楼一线上,看到矗立着一组青铜雕塑像。我好奇,讯问是些什么人?盛轩回答:“清代共有状元114人,仅从江南贡院走出来的就有58人。其中,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曾在此主持过考务;唐寅、郑板桥、秦大士、张謇等人曾在此高中举人;吴承恩、吴敬梓等人曾在此寻求功名,不幸落第,但却在其它方面成就了业绩。南京市将这些科举人物塑成雕像,分3组排列,每组2人,面向正南方,寓意这些人物是从古老的贡院走出来的。这些雕像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既体现了历史名人的风采,又为夫子庙增添了底蕴厚重的人文景观。”我非常赞赏。

尽管青铜雕塑组像不在夫子庙里,但文化的纽带是紧密的,孔夫子的儒家思想和文化影响着一代代政治领袖和文人墨客,直至现在和将来。但有一点,这些塑像四周设一圈长板凳供游人休息,本意是好的,但所造成的文化氛围不太恰当,游人各有姿势背对名人就坐、还有吃小吃的,大不敬;游人与塑像合影避不开在座游人的头身,不雅观。建议将板凳设到别的位置,创造较温馨环境供人们仰慕和合影,更显夫子庙游区“尊文敬才”的氛围。

现在许多大学也很重视名人效应,借伟人、名人之誉,来厚实学校的文化底蕴,提升学校育人的能量。象北大有老子、蔡元培,塞万提斯,马寅初、严复等人雕塑像,我们的母校大连理工大学除有文革时建立的毛主席塑像外,也有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第一任校长曲伯川等人的塑像,每个塑像都是一个榜样,散发无形力量,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点拨师生心弦,造就一代栋梁。 

当我们走到河边码头,准备乘船游览秦淮河时,夫子庙门前的彩灯通亮。当年只能用蜡烛点亮的孔庙,也焕发了现代电光的色彩。夫子庙,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华文明的摇篮,它的底蕴光芒会照亮中国乃至世界前进的路程。(本文原写於2011年11月) 

南京夫子庙游记视频(mp4格式)

 

(完)

返回“博文”目录

返回“国内游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