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4日清晨7点20分,我们10位同学和家属从宝鸡出发赶赴四川绵阳参加计划内的“6511绵阳同学聚会”。早在一个月前,立坤(同学圈圈主)就让他的女儿为我们一行10人通过网络订购了K291次列车硬卧下铺,他之所以购买这趟慢车,不只是车票便宜,更主要白天行车,可一路观赏秦岭风光,一路交流同窗情谊,还让患前列缐同学便于上厕所,哈哈,我们这位老同学考虑着实周全,也着实有人性。

果然,过秦岭的宝成线上可谓风光无限。从宝鸡站出发至江油站先后跨越秦岭、巴山和剑门山,山区地势十分险要。据资料介绍,为了克服地势高差,过杨家湾站后就以3个马蹄形和1个螺旋形的迂回展线上升,线路层叠3层,高度相差达817米,在观音山站可以看到三层铁路重叠的场面。火车上坡时需要三辆电力机车前拉后推方可上驶,再经秦岭大隧道穿过秦岭垭口,方可到达秦岭站;越过秦岭站后,线路下坡道沿嘉陵江而下至四川省广元,秦岭至略阳间先后十四次跨过嘉陵江。我们乘坐的列车如同一串长体穿山甲穿越过一个接着一个的隧道,这些隧道如同河南林县的“红旗渠”,紧贴在山崖绝壁内逶迤延伸,每过一定距离开凿有用于采光的“窗户”,“窗户”下方是千丈悬崖,崖下就是激流奔涌的嘉陵江。此时,我的内心在激荡,这条铁路建造得可真惊险和巧妙,可见当年开山筑路建设者们的智慧和勇敢,为中国铁路建造史上增添了浓厚灿烂的一页。

我背对着列车前进方向,把头轻轻倚在车厢窗帘上,两眼直勾勾欣赏时隐时显的嘉陵江,当列车转弯或跨越大桥时,可以更清晰观赏到江面及两岸的风光,即使有玻璃窗的相隔,也挡不住我不停地拍摄外景的热情。同车一位30多岁的小伙见之而动情,主动向我介绍路经地名和景色概况,他说,他家在广元,由于工作需要经常跑这条线路,再过半年,这条客运老线路也许将成为历史,因为正在修建的西成客运高铁即将开通,由于我国国力的增长,新建的铁路再不用这样螺旋形地爬坡下坡,而采用直线穿山架桥的现代化工程技术,光桥梁就有近50座,隧道30多座,其中天华山隧道和大秦岭隧道的长度都在15、16千米之长,其余近10条重点隧道都在10千米左右,“好厉害的中国铁路发展”,他说得眉飞色舞,我听得热血沸腾,都为咱中国的强大而深感自豪,我心里想,但愿此生还有机会亲自乘坐西成线高铁列车,来体验穿越秦岭腹地时的那种澎湃和神奇。


在浏览秦岭沿途风光间,不住有老同学到我铺位聊天。让我很感动是沈阳老同学民浩,他与夫人与亲家轮换到上海儿子家里当“保姆”,为了参加这次聚会,他特意订购同一车次卧铺票在车厢里与我们会合。我与洪福聊天时说起:同学情是清新和质朴的,没有高低贵贱,没有阿谀奉承,有的只是心灵与心灵共鸣的感动,时间可以更改我们的容颜,却无法改变我们之间的纯真友情。尤其是我们班级,也令许多校友羡慕,自从同龄的我们退休之后,已经组织过五六次全班性的聚会活动,绝大多数同学都踊跃参加,留下了聚会时珍贵的照片和视频瞬间记忆。然而,随着我们均已进入古稀年龄,由于身体体质的下降,能够参加聚会的人数会越来越少,就拿这次聚会来讲,除少数因事无法莅临外,还有五位原本很积极参会的老同学就因自身或家属有病而无法参加,用立坤的话来讲,可能这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活动了。

经过12多个小时的旅程,当晚7:30分列车抵达绵阳车站。东道主万江和兴林同学已经等候多时,多年未见分外亲热,大家握手问安。万江指挥我们分乘几辆的士去往一家名为“新涪(fu)城”的宾馆,在车上我感到浑身冒汗,不经意喊了声“太热了”,司机是一位年仅二十几岁小伙,看了我一眼乐了,用四川话说:“你咋还穿着毛衣?看我只穿T恤”,我也笑着说:“还穿着毛裤呢? ”全车人都乐了。其实,同样的穿着在宝鸡时并不感觉热,而同样的季节过了秦岭身体感觉就不一样了。后来我查手机百度才明白:广义上的秦岭是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秦岭以南属亚热带气候,自然条件为南方型,以北属暖温带气候,自然条件为北方型。秦岭南北的农业生产特点也有显著的差异。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把秦岭看作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

(此照片摘自网络)

次日(4月15日),由于部分同学还在旅途上,圈主立坤安排大家自由活动。吃完早饭后,立坤喊道:“愿意去涪江边散步的跟我走”,有圈主带队,几乎全体人都跟他向宾馆后身的路上走去。穿过一个小广场,走了大约百米远,一条长龙般的水泥坝墙呈现在我们眼前,从小广场有花草间隔的双通道宽敞石梯通向坝墙的顶部,走上顶部发现原来是沿江延升的“二楼平台”,我用眼光大概测量一下,这个平台的一半落在坝体上,另一半是伸向涪江方向的一个大“屋檐”,估算有二三十米的宽度,靠涪江外侧建有水泥栏杆。平台下面也是一条水泥通道,一面紧靠坝体墙壁,另一面敞向江滩边,有铁丝网相隔,以阻拦行人靠近江沿浅滩。听万江介绍,涪江是长江支流嘉陵江的右岸最大支流,别看今天它安静流淌,等到雨季洪水来临之际,湍急江水会漫过老河堤,所以修建了这条带“二楼平台”的坝墙,以保护绵阳城区的安全。难怪在平台上建有一座高大的铁牛雕像,为当地人敬重的镇水之宝,而坝下的广场也起名为“铁牛广场”。


站在二楼平台向涪江远处望去,一架名为“东方红”的公路大桥横跨涪江西东,桥东就是位于龟山之巅著名的越王楼,据说该原楼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时所建,其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楼高十丈,时居四大名楼之首。恢复重建后的越王楼,气势与当年相比毫不逊色。99米的高度目前仍为全国仿古建筑之最,故有“越王楼霸气、黄鹤楼大气、滕王阁才气、岳阳楼秀气”之说。越王楼还是天下诗文收录最丰富的名楼,共收录包括李白、杜甫、王勃、陆游等历代大诗人题咏越王楼诗篇多达154篇,而且诗文作者档次最高,几乎涵盖唐代以后的著名诗坛泰斗,可谓“一座越王楼,半部中国文学史”。可惜,在绵阳游览的日子里,由于身体等原因,我一直没去登楼瞻仰,只是随团在楼下饭店就餐,大家反映这家饭店厨师烹调水平最高,即使最普通的青椒炒土豆丝也炒得“众口称赞”,可能也是沾越王楼名气的光,可惜我把这家饭店的名字给忘记了。


我们在平台上悠闲散步,并以涪江和越王楼为背景拍照留念,还从沿途楼梯下行到江边大道游览,看到这样一幅情景:几十名老大妈在“屋檐”下跳广场舞,她们携带的五颜六色衣物挂在铁丝护栏上,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一只白绒绒的宠物犬在涪江旁等候……在离渤海之滨千里远的四川盆地,同样也有许多同胞陶冶在健身的娱乐活动,享受着太平盛世的安宁,我为广袤祖国的繁荣昌盛、亿万百姓的安居乐业而深感幸福和自豪。


从江边散步回来,中午就在宾馆后面一家面店就餐,有好多种物美价廉的特色面食,大家各取所爱,我很喜欢这里提供的梅干菜和正宗泡菜,在拌面中混吃很清香可口。可惜,后几天我们都在旅游团提供的饭店就餐,再没有机会去这个小店更换品尝美食。下午,万江和他爱人到宾馆来看望我们,他夫人来过大连,我们彼此比较熟悉,聊天就不拘束,万江谈起当年从四川到大连求学二三事,他说起一个农村贫困孩子上中学和考大学过程很艰辛,上中学时自己要用独轮小车把口粮推到学校,生活虽然艰苦,但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得到其恩师(后来的岳母)的赞赏,考上大学(母校是他高考填写的第一志愿)后,恩师每月为其提供生活补贴费用,后来恩师去世,改由在成都某大学上学的女儿(后来的爱人)从生活费用省吃俭用后寄出。他说这种知遇之恩令他永世难忘,所以,他与爱人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在职时,他曾在本市一家从事建筑行业的公司下属企业担任厂长兼总工程师,由于有技术才能,退休后,有外地私人老板聘请,答应给以丰厚报酬,他也不心动,他愿意一心一意在家照顾有病的爱妻。尽管我与万江五年同住一个宿舍,有些情节和过程我还是首次听到,不仅令我、也令在场的同学都很感动。其实,当年我们每一位同学家庭都不富裕,每个月也都是父母等亲人省吃俭用提供费用,有的享受学校的生活补贴,加起来不足20元钱,至今想起来都会感慨不已,不知道当时是怎么过来的?但艰苦的学习过程造就了努力创业的这一代,也使得我们更加珍惜现有的幸福生活。

每到一地,我爱人喜欢考察(不如说“逛”)当地的农贸市场,万江知道后说:“我带你们去逛”,于是,小小一发动,杭州振昌夫妇、立坤的二个表妹和我俩又一次沿涪江平台朝富乐大桥方向行进,来到一个小区的室内农贸市场,这个市场以销售蔬菜、花卉和日用品为主,看摊主们忙碌着招呼顾客的情景,让我想起在我印象中的四川人热衷於泡茶馆、摆“龙门阵”、用长嘴茶壶泡茶的那种情景,就此事,之前我也问过万江“到绵阳能否到茶馆体验一番”,万江的回答是“那是戏曲和电影里说的,现在类似的茶馆很少,我从来没去过。即使有,也是为外来旅游者提供的表演性项目。”通过我在绵阳城区逛圈后的观察,他所说真是没错。在许多休闲场所,多数是退休老年人在那儿跳广场舞、打麻将、玩扑克等自由休闲,很少看到年青人参与的。听万江讲,他的儿女等上班族与全国各地上班族一样,为了挣钱更多些,生活得更好些,都在不停地努力拼搏,哪有时间泡茶馆、摆龙门阵?更何况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的绵阳,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科技城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西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中心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成立有四川省智能电视、北斗卫星导航、新能源汽车、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也是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永久会址,更是让绵阳人(尤其年青人)积极追求上进、工作热情高昂和生活节奏快捷。呵,我真为自己曾经的无知而感到惭愧。

在农贸市场逛了一大圈后,万江说“我家就在这个小区大楼22层上”,盛情邀请我们去他家作客。那好吧,近在咫尺,我也正想感受一下这对恩爱夫妻的爱巢,乘坐直行电梯进家门,好宽敞的一处住所,明亮干净温馨,看得出万江爱人是收拾家的一把好手,他们的二个儿子都已经成家,拥有各自的住宅,儿子儿媳妇都有很好的工作,平时只有老两口居住。在他家宽敞的阳台上,种植了不少花卉,有的花我还叫不上名字,透过阳台玻璃窗,居高临下,可以鸟瞰绵阳城市一角和横跨在涪江上的富乐大桥。我们在万江家里拍摄了合影照片,留下了永恒的纪念和衷心的祝福,愿万江夫妇健康长寿,家庭如意幸福。


当晚,由万江和兴林夫妇作东,在新涪城宾馆附近一家名谓“聚龙砂锅居”饭店宴请我们。宴席中,东道主二位先后致词,立坤也代表远道而来的同窗好友致谢。一声声的祝福,融和着青春时代多少清纯情感的友谊;一次次的举杯,释放着离校近半个世纪多少质朴的惦念。其中,老同学洪福和万江的握手镜头尤为令人感动,为啥呢?由于以往历次聚会时的“阴差阳错”,他俩的这次见面已相隔47年,大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之感,令二人均饱含热泪。万江和兴林为这次聚会式旅游(三天绵阳,一天都江堰,一天成都)提前作了精心安排,委托本地一家正规旅游公司全权提供专用旅游大巴和导游来为我们服务,席中,他俩还起身奔赴机场去接从杭州来的老同学振昌夫妇,大家再次以热烈掌声为东道主老同学的盛情接待和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待续)

 
上一篇:《陕川之旅纪实(1)—来到了宝鸡》


返回“博文”目录

返回“国内游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