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原创:香薷 罗大伦频道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bso8TgdNwTwvLpcD2m3Xbw

小学生课本中“蓄水池的数学”问题常常被大家拿来开玩笑说,“一边放水一边注水,这多浪费呀!”

其实,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做着蓄水池一样的平衡问题,就拿今天这个“祛湿”话题来说,我们身处的自然环境,摄入的水,水果,饮品,蔬菜都是“水湿”的来源,就好像注水的龙头一样;而我们自身的脾胃之气,日常的晒太阳、运动、艾灸、泡脚等生活习惯,家中的饮食习惯,季节交替时的食谱更迭,以及主食的选择等等因素都在影响着“身体对于水湿的运化”效率,这就好比蓄水池的“排水系统”。

而如今的便利生活让我们在无形之中扩大了蓄水池的“注水龙头”,但却忽略了“排水系统”更应该定期维护,这也就造成了现如今很多人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湿邪”对于身体的影响,比如浑身乏力,困倦,腿脚发沉,眼睑浮肿,虚胖,吃补药容易上火,食欲差,排便粘腻,妇科炎症,小儿反复出现的咳嗽,老人“如同天气播报员”一般关节疼痛,年轻人风吹后一过性的头痛等等。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蓄水池过载”的问题呢?减少注水的同时,做好定期维护或许会是比较妥善的办法,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赤小豆、薏苡仁、茯苓、山药、参苓白术散等等都是“健脾化湿”的好办法,而今天我们再来介绍一种维护“排水系统”的办法,它叫做羌活胜湿汤。

什么是风药

一杯装满水的杯子摆在面前,在不接触它的前提下,您都有哪些方法能够让杯子中的水减少?

比如,放些吸水的海绵,沙土,这是“参苓白术散”的健脾祛湿;用太阳晒,用火烤,这就是藿香佩兰的辛温化湿;接个导管往外引,这相当于“茯苓、薏苡仁”的利水渗湿,而《脾胃论》大家李东垣告诉我们,“风大的时候,水湿也能减少”,而羌活胜湿汤的方法就来源于“风能胜湿”。

所谓风药,就是指具有厥阴风木属性的一类中药,它们具有升阳发散外达阳气的特性,多性温或平,味辛、苦或甘,多入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阴肺和足厥阴肝经。

风药首见于李东垣之师张元素的《医学启源》:“羌活,气微温,味甘苦,治肢节疼痛,手足太阳经风药也”,张元素根据药物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等,提出“药类法象”理论,指出风升生,味之薄者,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书中并载有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葛根、细辛、独活、白芷、藁本等二十余味药物。

《内外伤辨惑论》中言:“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李东垣继承并发展了风药系统,并将其融入了自己诸多方剂之中,也成为了“李东垣”的特色之一,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风能湿盛”的代表作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汤出现在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著作之中,具有祛风胜湿之效,是治疗“风湿在表”的不二之选。《内外伤辨惑论》言:“肩背痛不可回顾者,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不通行,以羌活胜湿汤主之。”

汤剂组成参考剂量:

羌活6克、独活6克、藁本3克、防风3克、炙甘草3克、川芎3克、蔓荆子2克(餐前温服,尽量与餐隔半个小时)。

此方由七味药物组成,均为风药。羌活、独活为君,羌活性燥,走窜发散,具有醒脾祛湿、通痹止痛之效,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祛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故而也被称为“太阳经引经药”,在许多治疗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的方子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独活辛苦温,善于祛风湿、止痹痛,一般来说风寒湿所致的痹症,无论新久,均可用之,独活主入“肾经”,为少阴经引经药,病位上来说,尤善清除下半身,如腰部、膝关节、腿、足等部位的风寒湿邪。羌活、独活二药相合,以求辛散周身,通痹止痛。

风为百病之长,可以与多种邪气结合,形成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等。治表证的方剂中多会考虑风邪的影响,故而此方以防风为臣,因其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之效,在治风的方面,它药性平和,既能治风寒又能治风热,比如防风通圣散,消风散。在胜湿方面,防风辛温发散,气味具升,虽不长于“散寒”,但胜在“散湿、止痛”。

然后又选了三味擅长“散邪止头痛”的藁本、川芎、蔓荆子为佐药,藁本治颠顶头痛,也就是头痛发作时,痛点在百会穴附近那种头痛。蔓荆子辛苦,微寒,善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配伍其中既可佐治辛温之药的燥性,又能够疏散头面余邪。川芎更是治疗头痛的常见药物,比如养血止痛的四物汤,疏风止痛的川芎茶调散,此方中配伍川芎也是取其上行头目,行血止痛之功。最后以炙甘草调和诸药,七药共奏祛风胜湿之效。


风湿在表

《黄帝内经》言:“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六经各分手足,即为十二经。太阳经包括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体表,主卫外,而羌活胜湿汤正是治疗“太阳经气郁不行之证”,故而后世常简称其为“风湿在表”之证。

1、风一吹就头疼

头为诸阳之会,为清窍所在之处。《医碥·头痛》曰:“六淫外邪,惟风寒湿三者最能郁遏阳气。”因此,我们经常会发现“风寒上犯”引起感冒时,我们会头痛;风湿之邪上蒙头窍,清阳被遏,气血不畅时也会头痛。尤其是有些人,平时都好好的,一到大风天,就不敢出门,风一吹就会脑袋疼、发沉,好像孙悟空带了个紧箍咒。

这类头痛的特点就是,常常在触冒风邪,或湿气加重的气候环境中触发,自觉脑袋很重就像被湿毛巾裹住一样,昏昏沉沉的,说不清楚具体的疼痛位置,这种头痛就是“风湿在表”。

《金匮要略》云:“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也就是治疗风湿在表之证时,也应当选择“汗法”,但与治疗“风寒在表不同”之处就在于要把握这个度。因为风为阳邪,容易表散,湿为阴邪,难以骤除,如果过汗就会出现“风邪已散,而湿邪内留”的问题。

羌活胜湿汤,以祛风解表药使阳气充溢,微微汗出,以风胜湿,从而使得风湿之邪并除。风湿一除,阳气正常巡行,也许就再也不会有怕风吹的困扰了。

2、脖子僵痛

久坐办公室吹空调,缺少日晒,缺少运动的当代年轻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后颈僵硬、疼痛”的不适感,这也属于阳气不足,风湿侵犯太阳经输,经气不利之证。足太阳膀胱经“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湿邪循经入府,气化不行,常见颈项疼痛、连及腰背,而此类脖子僵硬正可以用羌活胜湿汤除太阳经之风湿。

比如经方大师刘渡舟就曾记载这样一则案例:

39岁的丁女士,颈部关节疼痛了好多年,每遇阴天下雨时这种疼痛的感觉就会加重。而今颈子连着后背,酸重疼痛越发难以忍受,连带着胳膊都有些屈伸不利,腰部酸痛,手脚凉。带下量多、色白、粘腻。口不渴、时有恶心、厌油腻、小便短黄、大便溏薄,舌苔白厚而腻、脉沉。曾服用“芬必得”等药物止痛。

方以羌活胜湿汤加味:羌活10g、独活10g、川芎10g、炙甘草3g、蔓荆子10g、藁本6g、防风10g、桂枝6g、生姜6g。服五剂,项背之痛即止、带下减少,仍舌苔白腻、小便短黄。转方用胃苓汤:苍术6g、厚朴10g、陈皮10g、生姜10g、茯苓30g、猪苓20g、桂枝10g、白术10g、泽泻15g。药服三剂,诸症皆愈。

其实,刘老治疗丁女士的颈项僵痛正是以羌活胜湿汤发散风湿邪气,而因丁女士的颈项疼痛已经发展至痛引肩臂故而加入桂枝、生姜,以温通经络、解肌散邪。而后又以“胃苓汤”收尾,以健脾除湿,解决其大便溏泄等问题。

对于“风湿在表”的年轻人来说,常常病程较轻,疼痛部位多局限在颈项部位,可以选择3~5剂羌活胜湿汤原方即可收效。

3、关节疼痛

对于水湿内生的调理思路,吴昆在《医方考》中总结的很好:“脾胃虚弱,湿从内生者,二陈、平胃之类主之;水停于膈,湿盛濡泻者,六一、五苓之类主之;水渗皮肤,肢肿黄胀者,五皮、茵陈之类主之。今湿流关节,非上件所宜矣。经曰风胜湿,故用羌、防、独、芎、蔓诸风药以治之。以风药而治湿,如卑湿之地,风行其上,不终日而湿去矣。又曰无窍不入,惟风为能,故凡关节之病,非风药不可。用甘草者,以风药悍燥,用以调之。此之谓有制之兵也。”

也就是说“风湿邪气”羁留于细小的关节处,一般的药物是很难“直达病所”的。这样的病痛更适合选择针灸、艾灸、经络理疗等外治法以散邪气。但这样的治法并不一定适合大多人的家庭情况。若希望用汤药调理,则可依吴昆所说:“风行其上,不终日而湿去矣”。

也就是说单纯风湿侵袭关节者,疼痛以重浊为主,遇风遇湿加重,可以羌活胜湿汤原方;若疼痛日久,其人脾胃素虚阴火虚盛者,又有阴雨寒湿天气疼痛加重,则可在原方基础上加入补中益气。若是女子血虚,关节疼痛者,薛己在《女科撮要》中言可“用姜水煎服东垣的羌活胜湿汤”以治痛风,血虚肿痛,身重脉缓等证候。当然此处的“痛风”不同于现代尿酸升高导致的关节出现疼痛,是指“痛于风”,是指关节处“遇风”疼痛加重,类似于妇人血虚产后风的症状。

有时候,风可以呼啸怒吼,令人抓狂,可以与湿邪相搏影响健康;也可以温柔和煦,抚慰伤痕。生活中,总少不了风风雨雨,我们也需要,风药通行其上,吹散湿浊,用羌活胜湿汤扫除阴霾。这是博弈,也是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