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文章来源:罗大伦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cBI36K4fs5zMVRv051Qivw

小柴胡汤我们应该怎么用呢 希望大家都能远离“寒气”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学中医的人不知道小柴胡汤的,绝无仅有。然而,再细细推敲如何使用小柴胡汤呢?

又似乎有些模糊,好像对于发热、心烦、呕吐、口苦、咽干、头目眩晕都是可以选择小柴胡汤进行治疗的,但似乎少了些许“关键证据”。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找到使用小柴胡汤的法门。

1、张仲景和他的《伤寒杂病论》

小柴胡汤出自医圣张仲景,那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医圣处于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他完成了《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此时的政局内忧外患,百姓流离失所不说,就是自然环境也极其不稳定,不到十年的时间,光是大规模的流行病就爆发了五次。当时庞大的张氏家族有二百多人,病魔就带走了三分之二,这其中大多数都是因为伤寒。

张仲景悲愤交加,面对疾病又无可奈何。他在长沙任太守期间就开始免费为百姓看病,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总结前人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广泛收集民间验方,这才铸就了《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巨著。

所以,《伤寒杂病论》一书,是张仲景总结的治疗伤寒之疾的法门。

他告诉我们伤寒邪气侵袭人体,也是一步一步攻入身体内部的,治疗时就需要按照“邪气”进展的程度,按照六经辨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小柴胡汤,就是伤寒邪气侵犯机体后,在太阳病之时没有把握住治疗机会,疾病进展到了“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病时,医圣教我们的治疗方法。

有些读者可能会问“什么是太阳、阳明、少阳”,我先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式解释一下,便于大家对于小柴胡汤有一个更宏观的理解:

● 太阳病呢,就好像“被寒风吹到后感冒的初起阶段”,打喷嚏、流鼻涕,脖子带着脑袋痛,还怕冷。治疗的办法呢,就发发汗,想办法让邪气“从上而解”。

●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进展到阳明病时,就是寒邪入里化热,结于胃肠,出现大便干结的突出症状。此时想要治疗,邪热在下,可以用“下法”,“使得邪气从二便而解”。

● 少阳病本证就是小柴胡汤,是界于太阳病与阳明病之间的阶段,已经错过了通过“汗发”从上而解的时机,又没有进展到可以通过“下法”从便而解的程度。此时唯有“和解”,也就是我们小柴胡汤的“和解少阳”了。

是不是对于小柴胡汤已经有了新一层的认识呢:小柴胡汤的致病原因是寒邪侵袭,病位在少阳,用“和解少阳”的办法治疗。

接下来我们逐层突破,来说说什么是寒邪侵袭?少阳病是什么?

2、寒邪与我们真的很近

首先,什么是寒邪?

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中国,我们这一代人是幸福的,似乎那种因为衣不蔽体而受冻的日子已经距离我们很是遥远了,但我却说“寒邪”距离我们很近,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要说的“寒”是您的身体觉得寒,而不是您自己的怕冷。

想想,每当我们急切地喝下一口冷饮、冰啤酒时,那脑袋突然的一激灵;突然走进空调车、空调房时,身体的一阵舒爽;莫名其妙感染后,自己吃下一把把的抗生素等等,都是“寒邪”的来源。试问一下,我们谁又能真正躲得开呢?


3、少阳病和小柴胡汤证

少阳病是什么?什么是小柴胡汤证?

张仲景告诉我们: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张仲景还告诉我们小柴胡汤证具有这些症状: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满,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小柴胡汤主之。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少阳病位于太阳病与阳明病中间,属于半表半里的位置,侵犯的人体的“寒邪”想要外出近“太阳”而解时,身体就会表现出怕冷,如果“寒邪”继续向里深入,内入阳明时,身体就会烦热,所以,邪正交争,身体就会时而怕冷,时而烦热。

❖少阳为少火,喜条达不喜抑郁。寒邪侵犯少火,经气失于条畅时,就极容易郁而化热,足之少阳为胆经,胆火巡经上炎,就会出现胸胁满闷,心烦,口苦,咽喉干燥,头目眩晕的症状。

❖根据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胆经郁热最可能出现的不良结果,就是“胆火犯胃”,就像“肝郁克脾”是一样的道理,胃气失和后就会出现漠漠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状了。

❖医圣还是一位极其重视女子疾病的医生,他说,如果女子受寒后7~8天还不见好,并且月经还断断续续,胸胁、乳房开始不舒服,行经之时头晕目弦、时而冷时而热的,都是因为邪热郁阻少阳,需要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理肝气。

其实,说了这么多症状后,医圣张仲景也怕我们会有些蒙,又追加了一句话:“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就是说,明确身体有受寒的经历,出现了上述“少阳郁热”的其中某一个或多个症状时,就可以选择小柴胡汤,不必要出现所有症状。

是不是觉得小柴胡汤距离我们又近了一步呢?那接下来我就来聊聊究竟小柴胡汤是如何达到“和解少阳”的目的。

4、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组成:柴胡半斤、半夏半升、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此为古方计量,切不可照方抓药,使用时需经医生转换计量,辨证加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小柴胡汤仅七味药物组成,却身兼数职,它需要将郁阻少阳的“邪热之气”驱散,还要调和胆火侵犯的“胃腑”,还要保证不能因为清除“邪气”而伤害身体的“正气”。

任务如此艰巨,我们来看看,小柴胡汤是如何做到的。

《黄帝内经》:“热淫于内,以苦发之。”

方中首选大剂量的柴胡,取其轻清、升散之性,以透达少阳经中之邪热,又能舒畅经气之郁滞,后又少配一些苦寒的黄芩,可以解肌退热,清少阳胆腑之郁火。

邪在半表半里之时,热气入内,攻之不可,则迎而夺之,必先散热,所以选择苦味药物为主,以使气郁得达,火郁得发,枢机通利,胆腑清和。

调和胆胃

选择半夏来调和胆胃气逆之症,真是再恰当不过。半夏,辛温,归肺脾胃经,本身就具有很好的降逆止呕之效,还兼具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之功,可以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呕吐,尤其适用于内有痰湿里饮之邪或者是寒热错杂所致的胃气上逆呕吐,疗效尤其突出。

凡事不可能只有好的一面,接下来,就要说“但是”,“半夏有毒”,仲景时期使用的半夏常为生半夏,清半夏,因为有毒,医者就需要考虑,如何才能克制其毒性,而方中的生姜就可以。

因为,“半夏畏生姜”,生姜可解半夏之毒。而我们现代使用时,可以选择炮制后的姜半夏。

《黄帝内经》:“辛甘发散为阳。”

病邪能够进入少阳,就定有正气的虚损,正气有衰,就需要益少阳正气,助正抗邪,所以此时又配伍了人参、甘草和大枣。

甘以缓之,甘以补之,选择此三味药物即可扶正以助祛邪,又可以起到防止邪气入里的目的。

小柴胡汤,可谓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代表方剂了,它既能疏利少阳枢机,又能调畅气机升降,更使表里内外宣通,营卫气血通达,七物相合,而成“和解”之良方。

下面,我们再一起看看中医学家刘渡舟老先生是如何使用小柴胡汤的:

刘渡舟医案:张某某,女,59岁。

有“风湿性心脏病”病史,初冬时节感冒了,出现了一系列感冒的症状,发热怕冷,不出汗,头还很痛,带着两胁处胀满,心慌不适,总觉得有一股气往上冲,脉象来时止而有结象。

刘老解释说,这就是少阳证了,少阳气机郁滞不舒,又感受了寒邪,患者原本就有风心病,感邪后使得心阳坐镇无权,所以才会出现脉象有止有结。

治疗:解少阳之邪,兼下上冲之气。

处方:柴胡12克、黄芩6克、桂枝10克、半夏9克、生姜9克、大枣5枚、炙甘草6克。3剂后诸症皆安。

辨证准确,中医的疗效就是这么快,刘老常选小柴胡汤去人参加桂枝,用以治疗少阳病又兼有心悸、气上冲的症状。

而此方为什么要去人参加桂枝呢?

其一:张仲景说:“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意思也就是说,此病为少阳证,当用小柴胡汤,如果患者没有渴的症状,证明病位属于少阳病偏于太阳方向,邪气未解,正气尚可,所以,加桂枝以助散邪。

其二:桂枝可以通阳下气,桂枝还可温经散寒,所以用以治疗有风心病病史,兼有气上冲胸症状的少阳证更是再恰当不过了。

这样的“小柴胡汤”,您还会觉得它“小”吗?

好了,今日份的“少阳证本证”就说到这里,希望大家都能远离“寒气”、“和解少阳”,心情舒畅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