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正安中医的博客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a124e50102ux2r.html

【编者按】2022年7月7日是24节气中的“小暑”。“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淤极点,故名也”。太阳黄经为105度。天气已经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是小热,所以叫小暑。中医认为,小暑时脏腑内部虚空,阳气都升到体表,故小暑前一天、当天和后一天这三天尽量不要喝大酒、不要生大气、不要熬夜、不要房事。午睡时就算关门关窗也要盖着肚子;脾胃虚寒手脚冰凉者不能贪凉、勿吃太多瓜类,大多数瓜类都是寒凉的,吃太多就会拉肚子,引发急性肠炎。

农历六月对应《周易》中的遁卦,遁是退避、隐居,此月阴气四出,云如车盖、大雨时行,都是阴气征服阳气的结果,李渔由此才说,应夏藏,闭门谢客。小暑节气,炎热开始蠢蠢欲动,在湿气浓重的盛夏,为大家讲讲小暑时节,需要注意的养生要点,及如何搭配应季的饮食。



节气特点:

小暑为六月节,农历六月称“皋月”,皋是沼泽,湿气浓重而为盛夏。盛夏谷风习习,谷风是东风,它温厚助万物茂盛,才引来土润溽暑,溽便是熏蒸。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起居养生:顾护心阳,重在心静

小暑时节,气候炎热,人常感到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心平气和,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

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此时,人们可晚睡早起,最好午睡一会儿。适当活动,使体内阳气向外宣泄。可以游泳、听音乐。此节气古人云:“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矣。”

夏季常见病:慢性疾病要留意

此季节天气炎热,出汗较多,对有慢性病的人群,更应结合节气特点加以调护,防止旧病复发或加重,并防止夏季常见病的侵袭。

对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并加强室内通风,尤其在闷热的天气中要注意使用物理降温。

有心脏病史的人群,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贮备氧气袋,在自觉胸闷气短之时使用。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患者,应注意室内温度、湿度、通风换气,必要时吸氧。此外,还应禁食寒凉之品,中医有句名言:“形寒饮冷则伤肺。”

胃肠道疾病的人群,此节气要注意饮食的合理科学。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的人们要注意饮食有规律,不要暴饮暴食,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同时应少食寒凉之物,以免加重病情。

起居定时不可露宿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也认为,夏季的特点是日照时间长,天亮得早、黑得晚,因此,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应随之作一些相应的调整,适当地减缓生活节奏,平静地、有计划地进行工作,有利于减少焦虑的情绪。

李艳玲表示,夏季起居作息要有规律,一般是晚上10点至11点就寝,早上5点半至6点半起床,一旦养成了定时就寝的习惯,比较容易排除天气对睡眠的干扰,上 床不久即可入睡,并很快转入深睡,早晨也容易自然醒。此外,三餐及锻炼、用脑、休闲的时间均应明确。这种“定时”在夏季,尤其是盛夏时节很重要。

盛夏时节,为了保证充足的体力和精力,午饭后半小时最好作短暂午睡。李艳玲说,人的体能需要午睡,不是“懒睡”“贪睡”“浪费时间”,是不花钱的“自然保健 法”。夏季昼长夜短,夜间睡眠时间少,午睡是对晚上睡眠的补充。实验表明,每天午睡30分钟,可使冠心病的发病率减少三成。

盛夏时节,很多人喜欢在室外露宿,这种习惯不好。李艳玲解释说,因为当人睡着以后,身上的汗腺仍不断向外分泌汗液,整个肌体处于放松状态,抵抗力下降,而夜间气温下降,气温与体温之差逐渐增大,很容易导致头痛、腹痛、关节不适,引起消化不良或腹泻。

盛 夏时节,高温酷暑,有些人喜欢光着上身乘凉,认为赤膊凉爽,其实未必如此。李艳玲说,当气温接近或超过人的体温时,赤膊不但不凉爽,反而会感到更热。因为 人的体温调节不仅靠皮肤蒸发,还和皮肤辐射有关。当外界温度超过37℃时,体温主要靠皮肤蒸发来散热;当气温继续升高时,皮肤不但不能通过辐射方式来散 热,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使人感到更加闷热。“所以,盛夏时节最好不要光着上身。”

防暑降温当心中暑

专家提醒说,从小暑起,全国各地气温将呈上升趋势,高温、高热、高湿的“桑拿天”开始袭来,公众要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夏 天持续的高温、高湿、高热天气很容易使人中暑。李艳玲说,人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为正常,当高气温、高湿度、通风不良致使环境气温过高时,人体内会大量 失水、失盐,并积聚大量余热,会出现肌体代谢紊乱,此症状的发生就是中暑。临床表现轻者可见高热、头晕、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昏迷、面色 苍白、呼吸不匀、血压降低等。

盛夏时节,如何预防中暑的发生呢?李艳玲提示说,要保持乐观的心境,不躁不怒;外出时最好穿浅色或白色衣服,戴帽子,并注意适当休息,多喝清凉饮料、凉盐开水、绿豆汤等;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最好随身携带。

李 艳玲特别提示说,现代医学临床观察发现,凡是中暑的病人都有低钾的现象。因此,小暑时节,为了防止中暑,还应当多吃些含钾丰富的食物,如大豆、花豆、芸 豆、豌豆、红豆、毛豆、萝卜缨、马铃薯、油菜、芹菜、菠菜、海带、山药、莴苣、紫菜、桂圆、枣、香蕉等,此外,在牛奶、鲤鱼、鳝鱼、坚果等中也有一定含 量。

一旦发生中暑,该如何处理呢?李艳玲提示说,应迅速离开高温现场,转移至阴凉处,松开衣服,吹风、凉水洗澡,喝淡盐水、绿豆汤、西瓜 汁、酸梅汤等,口服人丹或十滴水或藿香正气丸等药物。此外,还可采用推拿按摩法,即将患者平卧在空气流通处,采取头部稍低位,在太阳穴擦清凉油,并配合掐压人中、合谷等穴位 5秒钟,严重者需进行人工呼吸和胸部按摩。

吃苦尝酸保健康

小暑至,盛夏始。炎炎夏日,人很容易“上火”和食欲不振。营养专家提醒说,盛夏时节,公众要多吃苦味和酸味食物。

小暑时节常常高温、多雨,人体在这样的环境下,易出现阳热过盛、暑湿困脾、津液损伤等变化。李艳玲说,我国民间有“十苦九补”的说法,在天气炎热的夏季,多吃苦味食品有利于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生物碱、维生素、苦味素、苷类、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清热除湿、抗菌消炎、帮助消化、增进食欲、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清心除烦、提神醒脑及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

李艳玲提示说,含有苦味的食品以蔬菜和野菜居多,如莴苣、生菜、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苔菜、丝瓜等。在干鲜果品中,有杏仁、桃仁、黑枣、茶叶、薄荷叶等。另外,啤酒、茶水、咖啡、可可等苦味饮料也属于苦味食物范畴。

李艳玲提醒,盛夏时节,人们出汗多而最易丢失津液,所以应适当吃些能敛汗、止泻、祛湿的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杨梅、乌梅、葡萄、山楂、猕猴桃等,可预防流汗过多引起的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若在菜肴中加点醋,醋酸还可杀菌消毒,防止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应季食谱推荐:

1、素炒豆皮

材料:豆皮二张,植物油、食盐、葱、味精各适量。

做法:豆皮切丝,葱洗净切丝。油锅烧至6成热,葱丝下锅,烹出香味,将豆皮丝入锅翻炒,随后加食盐,炒数分钟后,加味精,淋上香油搅匀起锅。

功效:补虚,止汗。适合多汗、自汗、盗汗者食用。

2、西瓜番茄汁

材料:西瓜半个,番茄3个大小适中。

做法:西瓜去皮、去籽,番茄沸水冲烫,剥皮去籽。二者同时绞汁,两液合并,随量饮用。

功效:清热、生津、止渴。对于夏季感冒,口渴、烦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小便赤热者尤为适宜。

《养性延命录》中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人在大饥大渴时,最容易过饮过食,急食暴饮。所以在饥渴难耐之时,亦应缓缓进食,另外在没有食欲的情况下,也不能勉强进食,过分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