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文章来源:微信—王敬刮痧

不能“想贴就贴”:北京发布今年“冬病夏治三伏贴”工作方案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记者林苗苗)记者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获悉,该局近期制定并发布了《2018年北京中医药“冬病夏治三伏贴”工作方案》,进一步规范今年医疗机构提供“三伏贴”的服务行为。

“三伏贴”不是“想贴就贴”,对人群和适应证都有要求。根据方案,各医疗机构要严格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项目的临床应用管理,仅可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小儿、老年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人群开展“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项目。

按照方案,2018年中医药“冬病夏治三伏贴”的时间为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按照每10天为一个疗程,每疗程贴敷次数不得超过3次。除规定的“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项目适用病症外,其他病种不得套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项目。

据了解,各医疗机构要在备案后方能开展“冬病夏治三伏贴”服务,贴敷工作将于7月17日入伏后全面启动。北京各区还将在社区开展宣传,引导社区居民在基层接受“冬病夏治三伏贴”服务,防止公众盲目贴敷。

我2013年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了一篇《“三伏贴”热的冷思考》的文章,提出了六个思考,如提出现在国内不少医疗机构基本上是对来“三伏贴”者不拒,造成将“三伏贴”适应症扩大的现象。

近日,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下发《2018年北京中医药“冬病夏治三伏贴”工作方案》终于对我提出的问题做了正面回应。《方案》对适宜人群和适应症提出精准要求:仅可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及小儿、老年(60岁以上)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呼吸道感染)人群开展“冬病夏治穴位贴敷”。

揭开“三伏贴”的神秘面纱

2018年中医药“冬病夏治三伏贴”时间
初伏(7月17~26日);
中伏(7月27日~8月15日);
末伏(8月16日~8月25日)。

什么是“三伏贴”

三伏贴又称三伏天灸,是一种源于清朝的中医疗法,以“冬病夏治”为原理,在一年中最炎热的三天(“三伏天”)将中药敷贴在特定穴位上治疗秋冬发作的疾病。

“三伏贴”为什么能治病?说个道理先

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间是盛夏的“三伏”,这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三伏”时节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或方法来激发人体的阳气、增强抗病御寒能力、祛除体内沉寒痼冷之宿疾,以达到强身治病之目的。“三伏贴”就是根据这个原理防病治病。

“三伏贴”药物组成

“三伏贴”又称“白芥子涂法”,现在“三伏贴”敷贴药物组成源自清《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三伏贴”主药是白芥子,现代研究白芥子含白芥子甙,其本身无刺激作用,但遇水后经白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性油(白芥子油),芥子挥发油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应用于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脓疱,所以通常将芥子粉除去脂肪油后做成芥子硬膏使用。“三伏贴”其作用原理一可以发挥其药物的温经散寒的作用,二来通过发泡作用,形成类似发疱灸,发疱罐的现象,通过刺激让正气慢慢增强。

“三伏贴”适合症

从古至今,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主要适合于素体阳虚的人,用于在秋、冬、春季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中医专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重点推荐的适宜防治病症是:1.久咳、哮喘、肺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2.鼻渊、鼻鼽、喉痹(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3.小儿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呼吸道感染)者。 4.部分骨关节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三伏贴”敷贴时间选择问题

“三伏贴”敷贴时间很多医院或医生传达给病人的信息是最好在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这样造成大量病人每伏第一天集中到医院接受敷贴,伏天本来就是高温天,病人在医院排长队等待敷贴,有的医院队伍都排到室外,这有可能使病人出现中暑等情况的发生。

其实,“三伏贴”只要在三伏天期间进行贴敷都是可以的。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