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文章来源:正安中医的博客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a124e50101csdw.html



2018年8月23日是24节气中的处暑。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处”曰躲藏、终止,顾名思义,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也代表三伏天正式结束。处暑节气正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饮食、起居都要相应调整。

【处暑养生】祛暑防燥 养脾保阴

祛暑防燥生津补阴


秋季是多事之秋,气候“阳消阴长”,从立秋到处暑,秋阳肆虐,有时又秋雨绵绵,天气湿热并重,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秋雨渐少,天气开始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相交,稍为不慎,易伤风感冒,多种旧病亦随之复发。

处暑时节后的养生重点:预防“秋燥”--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此时应补充津液,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等,保持环境的湿度,在家中种花或养鱼,或选用空气加湿器等。

养脾胃祛湿是关键

处暑过后,桑拿天、雷雨天气依然较多,天气闷热,要注意防暑祛湿,养护脾胃,因为胃不喜寒,夜里不要贪凉,不多吃冷饮,以防胃肠道疾病。

经过一个夏天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食欲不强,因此饮食上别“重口味”,不暴饮暴食,少吃过凉及不好消化的食物。宜健脾祛湿养胃,如赤小豆、薏米、莲子、扁豆、冬瓜、茯苓。别急着“贴秋膘”,此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多吃蔬果、谷物、豆类、薯类、菌类等进行调理。

处暑后每天多睡一小时

处暑后天气变凉,应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晚上10时前入睡最好,早睡早起,以提前进入防秋乏的“备战”状态。此外,还要适当午睡,利于化解困顿情绪,特别是老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

适量平缓运动保阴气

秋季养生应“收、养”,要把保养体内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幼和体弱者,应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登山是秋季户外运动的不错选择。登山能增强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脏收缩力增大,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此外,处暑后登山能使人吸收更多负氧离子,营养和安抚神经系统。登山是种负重运动,会对关节造成较大负担。有骨关节炎的患者不适宜,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要量力而行。

捶背摩喉可养肺气

冬季患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反复感冒等,往往与秋季肺阴受损有关。因此,秋季最应注意养肺。这里推荐几种简便易行、有助于补养肺气的方法。

1、捶背:端坐,腰背直立,双目微闭,放松,两手握空拳,捶脊背中央及两侧,各捶30次。捶背时,要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先捶脊背中央,再捶左右两侧。这种方法可以畅胸中之气,通脊背经脉,健肺养肺。

2、摩喉:上身端直,仰头,颈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至胸部。按摩时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虎口对住咽喉部向下按搓,适当用力。此方法止咳化痰。

按摩气管两侧防哮喘

处暑后空气干燥,过敏源较多,极易侵犯过敏体质的人,引发哮喘。有哮喘病史的应尽量避免与致敏物质接触。要随气温变化及时增添衣物,防止受凉。

自我保健法:提捏气管。四指并拢与拇指相对应放置于颈部气管两侧,有节律性提捏,用力要轻而缓,由上而下,自廉泉穴到天突穴,反复1-2分钟。




【养生药膳】处暑进补 润燥小点心


沙参粥

原料:沙参15~3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

制作:沙参捣碎加水煎汁,药汁与粳米同入沙锅,加水文火煮成粥,入冰糖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温热服食,7天为一疗程。

功效:滋阴清热、润肺养胃、祛痰止咳。

注意:沙参煮粥宜稍稀薄,不宜太稠厚。外感风寒所致咳嗽者,不宜服。沙参有南、北沙参之分,二者功效基本相同,前者偏于润肺祛痰,后者偏于养胃生津。

石斛粥


原料:鲜石斛3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

制作:石斛以水200毫升,文火久煎取汁约100毫升,将药汁、粳米加水400毫升煮成稀粥,放冰糖搅匀。

用法:每日早、晚稍温顿服。

功效:滋阴、生津、养胃。

应用:温热病后,阴津耗伤所致的心烦口渴、虚热不退、胃脘隐痛、不思饮食、呃逆干呕等。

蔗浆粥


原料:甘蔗浆100-150毫升,粳米50克。

制作:新鲜甘蔗适量洗净后榨浆汁备用。粳米入沙锅加清水300毫升左右,以文火煮粥,粥将熟时调入蔗浆,搅匀稍煮片刻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稍温服食。

功效:滋阴生津、润燥止渴。

应用:阴津不足所致的心烦口渴、肺燥干咳、食欲不振、反胃呕吐、大便燥结及热性病后期、津伤唇舌干燥、形体消瘦等。

注意:脾胃虚寒及糖尿病患者,均不宜服。

柿饼饭

原料:柿饼50克,粳米250克,白砂糖适量。

制作:柿饼洗净切块备用,将粳米洗净,与柿饼粒和匀置饭盆内,加水蒸熟即成。

用法:作主食。

功效:益气、养胃、降逆。

应用:胃气虚、胃气阴两虚所致的不思饮食、胃胀不适、呃逆呕吐,及胃神经官能症属胃气阴亏虚者。




【通神好药】百果之宗 秋梨当道

在水果这个大家族中,梨称得上是“名门望族”,素有“百果之宗”的美誉。梨不仅是水果中的佳品,也是治病的良药。

梨性味甘寒微酸,其功能“生可清六腑之热,熟可滋五脏之阳”,“实大宜生用,虚大宜熟用”。《本草纲目》中指出,梨能“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酒毒。”几千年来,中医一直将其用于生津、润燥、清热、化痰。

时逢秋季,燥气主令,由于“燥易伤肺”,人被秋燥所袭,常会出现咳嗽少痰或干咳无痰,同时还可兼见咽干鼻燥、口干唇裂等。因而,此时适进食秋梨,可谓正中其邪。

**燥咳少痰:可选雪梨1只,北杏10克,白砂糖30~40克,加清水250毫升,放入碗中隔水蒸1小时,食梨饮汤。

**声哑咳嗽:可用雪梨3只捣烂,加蜂蜜50克,水煮,每日分2次服用。

**慢性喉炎:可将大雪梨1只,去皮挖心,装入川贝末2~3克,冰糖15克,同煮后食用。

**百日咳:梨1个,挖去果心,装入麻黄1克,盖严碗,放入笼内蒸熟,去麻黄,食梨饮汁,2次分服。

**慢性咽炎:罗汉果1个、梨2个。罗汉果洗净掰开,梨去皮切块,放入水中大火烧开,小火炖20分钟即可。

梨虽有种种好处,但因其性寒凉,不宜多吃,过量食用会伤脾胃、帮助阴湿。尤其对产妇、小孩、脾胃虚寒者更应慎食。

【正安医嘱】缓增衣物 味食甘淡


处暑是从2013年8月23日(农历七月十七)到2013年9月7日(农历八月初三)转为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清嘉录》的颐铁卿在形容处暑时讲:“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说处暑后还要经历大约十八日的流汗日。这时天气将要变凉,但不宜急于增加衣服。谚语云“春捂秋冻”,是让我们秋天不要过早保暖,以利于收敛阳气。但是早晚可以适当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

我们都知道五运中太阴湿土是从大暑、立秋、处暑、白露一直到八月中期的秋分,主秋分前六十四日又八十七刻半。在这个节气中,我们易病肿胀腹泻等,而这些都是湿土不能运化所致,淡味能利湿、甘味能健脾,《修龄要指》中说:“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三千功行从兹始,天鉴行藏信有之”,因此饮食上要做到清淡为主。

食疗粥

石斛粥


原料:鲜石斛3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

制作:先将石斛以水200毫升,文火久煎取汁约100毫升,再将药汁与粳米同人沙锅,加水400毫升左右,煮成稀粥,放人冰糖搅匀,早晚服用。具有滋阴生津、养胃健脾利湿的功效。

养生茶

萝卜茶:白萝卜100克,绿茶3克,先将白萝卜洗干净,切成片,加水适量,煮烂,加入食盐调味,再将茶叶用开水冲泡5分钟,倒入萝卜汁内服用。每天可以服用两次。具有清热化痰理气开胃的功效。

丝瓜茶:丝瓜络20克,绿茶3克,先将丝瓜络放入500毫升水中,煮沸10分钟,加入绿茶,泡5分钟后饮用。本品有祛湿健脾,舒筋活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