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文章来源:正安中医的博客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a124e50101csdw.html



2018年8月23日是24节气中的处暑。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处”曰躲藏、终止,顾名思义,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也代表三伏天正式结束。处暑节气正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饮食、起居都要相应调整。

【处暑养生】祛暑防燥 养脾保阴

祛暑防燥生津补阴


秋季是多事之秋,气候“阳消阴长”,从立秋到处暑,秋阳肆虐,有时又秋雨绵绵,天气湿热并重,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秋雨渐少,天气开始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相交,稍为不慎,易伤风感冒,多种旧病亦随之复发。

处暑时节后的养生重点:预防“秋燥”--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此时应补充津液,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等,保持环境的湿度,在家中种花或养鱼,或选用空气加湿器等。

养脾胃祛湿是关键

处暑过后,桑拿天、雷雨天气依然较多,天气闷热,要注意防暑祛湿,养护脾胃,因为胃不喜寒,夜里不要贪凉,不多吃冷饮,以防胃肠道疾病。

经过一个夏天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食欲不强,因此饮食上别“重口味”,不暴饮暴食,少吃过凉及不好消化的食物。宜健脾祛湿养胃,如赤小豆、薏米、莲子、扁豆、冬瓜、茯苓。别急着“贴秋膘”,此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多吃蔬果、谷物、豆类、薯类、菌类等进行调理。

处暑后每天多睡一小时

处暑后天气变凉,应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晚上10时前入睡最好,早睡早起,以提前进入防秋乏的“备战”状态。此外,还要适当午睡,利于化解困顿情绪,特别是老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

适量平缓运动保阴气

秋季养生应“收、养”,要把保养体内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幼和体弱者,应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登山是秋季户外运动的不错选择。登山能增强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脏收缩力增大,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此外,处暑后登山能使人吸收更多负氧离子,营养和安抚神经系统。登山是种负重运动,会对关节造成较大负担。有骨关节炎的患者不适宜,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要量力而行。

捶背摩喉可养肺气

冬季患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反复感冒等,往往与秋季肺阴受损有关。因此,秋季最应注意养肺。这里推荐几种简便易行、有助于补养肺气的方法。

1、捶背:端坐,腰背直立,双目微闭,放松,两手握空拳,捶脊背中央及两侧,各捶30次。捶背时,要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先捶脊背中央,再捶左右两侧。这种方法可以畅胸中之气,通脊背经脉,健肺养肺。

2、摩喉:上身端直,仰头,颈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至胸部。按摩时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虎口对住咽喉部向下按搓,适当用力。此方法止咳化痰。

按摩气管两侧防哮喘

处暑后空气干燥,过敏源较多,极易侵犯过敏体质的人,引发哮喘。有哮喘病史的应尽量避免与致敏物质接触。要随气温变化及时增添衣物,防止受凉。

自我保健法:提捏气管。四指并拢与拇指相对应放置于颈部气管两侧,有节律性提捏,用力要轻而缓,由上而下,自廉泉穴到天突穴,反复1-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