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宽宽妈妈邝小平的博客
原文:http://blog.baby.sina.com.cn/s/blog_6176317f0102wmwf.html

美国人非常热爱开Party(派对),比如说一个小朋友A生日,很多小朋友及家长会被邀请到某个场所参加A小朋友的生日派对。派对一般会有比较严格的流程,虽然桌子上摆满了美味的食物,但主人家一般会让孩子们先玩游戏,待游戏结束后才宣布可以开吃了,开吃前或许还有祝词或者祷告,然后大家才排好队各自拿盘子去取食物。别看都只是四五岁的孩子,他们一般都会按照主人家的流程,没有宣布开始吃饭的时候,不会有孩子跑到餐桌上拿吃的。因为在中国时的聚会聚餐,我们成年人总是让着孩子,觉得孩子饿了一般都会让他们先吃,尽管饭局还没开始,但一般主人家如果看孩子吵着说肚子饿要吃,他们都会赶紧让孩子先吃,就是怕饿着了孩子。我们的观念是,赶紧把孩子喂饱了打发他们去玩,待会大人再慢慢吃,于是就有了那样的场面,大人在厨房里做饭的时候孩子就在吃,等做饭的人从厨房出来,餐桌上的菜已经被孩子们翻遍了。而在美国却不是这样,大家不会把孩子当作孩子,不会认为孩子有优先权。在一个派对里,如果食物还没开封,没到预设的吃饭时间,如果有孩子擅自去取食物,是会被主人家制止的。他们会温和而坚定地告诉孩子:“亲爱的,我知道你饿了,但现在还没到开饭时间,请你再等等。或许你可以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去跳跳蹦床。”

记得有一次参加宽宽同学的生日派对,因为邀请函上写的是12点到,下午两点切蛋糕,我想着12点是午饭时间,应该是到了就吃饭,于是带着孩子空着肚子就去了。结果主人家安排了各种各样的活动,蹦跳,超人秀等等,一直折腾到两点,才在唱完生日歌吹完蜡烛后宣布开饭。因为没吃午饭,宽宽看着餐桌上摆着的比萨饼和小鸡块,看得出来实在馋得不行。我告诉他要忍一忍,可以先吃点糖果顶一下,让他不断地参加各种活动转移注意力,就这样一直让他等到两点。当主人家宣布大家可以自便用餐时,宽宽才欢呼雀跃去排队取食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排队一事,大人和孩子都是一起排队的,很少有大人会看见自己后面排着几个孩子,就让他们先行。这源于美国人把孩子视为独立个体而不只是一个孩子,他们跟成年人是平等的,平等的原则当然也包括了孩子不会有特权。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孩子,不会认为因为自己是孩子就应该要享受特殊待遇,而理所当然是遵守队伍规则。

这只是美国生活中的一些小片段,类似的延迟满足以达到自制目的的例子,比比皆是。美国有非常良好的秩序,有时去办点事需要排很长的队,或者需要等候较长的时间,但很少有人会显示出暴躁或不耐烦。良好的自制力自然会产生良好的秩序,而有自制力的孩子,会在遭到外界干扰信息时,比较听从自己内心的选择,而不会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

自制力的多个层面

自制力的首要层面孩子是否会专注投入于做一件事很久。当孩子对某样事物真心热爱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发挥最大的热情,投入无限的专注去完成,并且会表现出完美主义者的狂热与挑剔。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完美而发脾气,这是孩子的天性,很多人认为自己的孩子怎么那么犟,其实这种犟,是孩子人生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们作为父母者,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去干扰孩子。上周六我们带孩子去圣地亚哥的乐高园,给孩子买了一个乐高积木。因为我儿子对乐高积木呈现很疯狂的痴迷状态,我告诉他可以早点起床,自己换好衣服梳洗完就可以下楼去拼搭他的乐高积木。平时一般七点半才起床还要磨蹭一会才梳洗的宽宽,那天早上居然六点半就自己起床了。我当时还没起床,听见了他房间里拉抽屉找衣服的声音,洗漱的声音,然后他跑过来我们房间,看我醒来了,对我说:“妈妈我都收拾好了,现在可以搭乐高了吗?”我微笑地点点头,他便兴高采烈下楼搭乐高了。然后整个上午,从六点半起床后开始搭,他一直搭到中午12点半。这期间我一直在忙各种家务活,安排早餐午餐。我看他没有要吃饭的意思,便没有叫他吃饭。于是整整六个小时,他一直专注投入地拼搭乐高积木直至最终完成,没吃任何东西,也没喝一滴水。直至他全部完工,跑过来让我欣赏他的作品时,看见我摆在餐桌上的饭菜,才大喊好饿想起要吃饭。

当孩子专注于某件事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让他保持专注的状态并享受专注带来的喜悦,这种因为专注而最终获取的成就感,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少吃一两顿饭又有什么关系呢!

自制力的内涵还应该包括孩子是否能坚毅地面对他眼前的困难。对这种坚毅的解读包含了对冒险精神的诠释。记得我还在中国的时候,我去北京爬长城或者去山东登泰山,常常会看见一些老外背着一两个月大的婴儿,还有各种奶瓶尿布等杂物攀登。那时候我很困惑,老外为什么喜欢在做攀登或者极限运动时带着孩子?后来来了美国,发现原来老外的生活方式都是这样,不会因为有了孩子后就改变,而是无论做什么都带着孩子一起。他们去骑山地车运动,在车子后面拖一个特制的婴儿车,孩子躺在婴儿车上被山地车拖着翻山越岭;他们去公园跑步,有专门的运动推车推着婴孩,父母便既可以跑步又可以照顾孩子。而像攀岩露营,森林里徒步行走,划船,冲浪,出海等等各种活动,父母都会带着孩子,或背着或推着,总之总会有相对应的工具,有相对应的办法。作为父母的我们都知道,带孩子出门总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更何况是带孩子去做各种冒险活动!但美国父母认为冒险活动是一种享受生活的常态,而这种享受,自然得跟孩子一起分享。为此他们首先勇敢面对带孩子出门难的问题,既然抱着孩子能跟父母一起享受的心态,也能让孩子从小看到父母对于生活磨难以及冒险探索的一种面对与挑战的态度,这便是对孩子自制力很好的一种示范。

在洛杉矶两小时车程外有一个约书亚书国家公园,这是一个沙漠奇观公园,公园里有各种因为沙漠风沙长期吹拂而形成的各种奇形怪状的大石头。我们非常热爱去这个公园玩,因为儿子宽宽非常热爱攀爬,特别热爱爬巨大的石头山。宽宽爸爸喜欢带着宽宽挑战一个个的巨石,每当他们爬上一块大石头,他们便会迎着风向我和妹妹呼喊,那种发自肺腑的成就感蕴含在呼喊声中,传达着某种我触摸不到却可以超越现在的力量。有一次当他们从一块大石头下来,我看见宽宽捧着一只手,神情沮丧。我心里微微掠过一些担忧,然后立刻命令自己放下担忧,换上一副喜悦的脸孔。宽宽到了我面前,给我看他手腕上那道血痕,眼神里充满了委屈。我扶起他的手问:“疼吗?”他说“疼。”我什么都没问就说:“知道吗?这是这些石头山送给你的礼物,你看电影的时候是不是看到,每一个勇敢的人,当他们最终取得胜利的时候,他们身上总是会留下一些小小的伤疤,告诉他们他们曾经多么勇敢!我刚才看见你已经爬上了最高的那个石顶了,你一定觉得非常自豪吧?”宽宽突然笑了起来,兴高采烈地跟我说刚才他如何爬上那个石顶的,不需要爸爸帮助就自己上去了。只是下来的时候想快一点就从一块比较高的石头跳下来了,摔地上的时候被树枝刮伤了手。我一边用湿纸巾帮他擦手上的血迹一边笑着说:“哇塞!你居然能从那么高的地方跳下来啊!实在太勇敢了!“宽宽至此几乎完全忘记了他手上的伤,牵着他爸爸说还要找一个更酷的石顶来爬。

坚毅的意志对于孩子来说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父母给他鼓励和培养出来。相反孩子如果软弱,那也一定是因为父母过于在乎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敏感细腻地无法承担一丁点的痛苦。记得宽宽差不多一岁时有一次重重地摔在地上哇哇大哭,我把他抱起来时发现他满嘴都是血。那时候我初为人母,对孩子不懂的同时也比较敏感细腻,看孩子嘴里流出来的血,我六神无主自己也哗哗地流眼泪。结果孩子看我哭了,就哭得更惨烈了,然后我们母子俩的世界同时崩溃掉。我只能打电话给正在上班的宽宽爸求助,然后宽宽爸也吓得立马开车赶回家。后来是邻居家一个曾经当过护士的老奶奶,帮我检查了宽宽的嘴巴,告诉我说流血是因为摔跤时牙齿撞破了嘴唇,没有磕破牙齿就没有什么大问题,给孩子漱口清洗一下就没事了。我便淡定了下来。后来老二一岁半时也摔到地上,也是嘴里全是血,我这次变得十分淡定,不慌不忙地抱起她,检查她的口腔,拿水杯给她吐水。因为我没有像老大摔倒时那种崩溃感,老二看我如此淡定,只哭了两句就不再哭了。我一边帮她清洗一边告诉她没有大问题,只是破了一点点皮,明天就会好。清洗完了,她便高高兴兴地又跑去玩了。再后来老二每次摔跤,我都装作没看见,她也不会看我一眼,自己爬起来继续跑。有一次她在教会的教室跑,一下子滑到摔了个人马翻。当时我看见了,立马低下头来装作没看见。她也没哭,自己爬起来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才四周张望看我在哪里。等我们目光对视的时候,我笑着给她挥手飞吻,她也非常高兴地向我挥手飞吻,完全忘记了刚才摔跤的疼痛。

我曾经在餐厅看过一个男孩子,应该有六七岁的样子,吃饭没坐稳,啪一下就从凳子上摔到地上。这个应该已经上一二年级的男孩子,居然就躺在地上蹬着脚哭,边哭边说:“哇哇哇,妈妈我好疼!”旁边的妈妈哎呦一声赶紧过去扶,嘴里还一直念着:“宝宝,宝宝,摔到哪里了?”小男孩便哭得更起劲了,连哭带踢带滚,弄得整个餐馆吃饭的人都觉得好尴尬。

不知道为什么我对不少父母对已经三岁以上的孩子还称呼“宝宝”心里总是有些耿耿的不舒服感觉。有时候我们觉得孩子为什么总是小孩子脾气一副长不大的样子,其实质就是我们心里一直把孩子当作孩子甚至当作婴儿,没有赋予他们去独自面对困境的勇气。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孩子软弱,其实只是我们内心认为他们软弱。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说就是:“有一种冷是妈妈认为你冷,有一种饿是妈妈认为你饿”。当然有一种软弱,也只是因为父母或者其它监护人认为你软弱。

要培养孩子具备坚毅的品格,首先得赋予孩子的,是让他们自己承受痛苦承担恐惧的权利,而不是孩子所有的痛苦恐惧,父母立马一力承担。记得一个朋友曾向我请教如何让孩子自己睡一个房间,因为她的儿子已经十岁了,还是不敢自己睡一个房间,还常常要跟她一起睡,弄得她很困惑也很难受。我说你就直接告诉他得睡自己房间,无论如何不允许他到你房间里来就好了。朋友便心疼地说:“但他自己一个人在房间真的会害怕啊!半夜醒来如果他看不到我也会害怕。”为此我不再给她提任何建议了,因为我知道,不是她儿子害怕,而是她一直认为她儿子害怕,于是她怜惜她的儿子,把她当作没长大的婴儿,常常给他提供温暖的怀抱。她的儿子从来没有独自面对过对黑夜的恐惧,于是他就真的变得对黑夜对妈妈不在这件事非常恐惧。这位妈妈应该做的,是尽早教会孩子认识黑夜,教会孩子在黑暗的环境里虽然心里会有一点点不安,但是可以接受的。只要给孩子多几次机会单独面对黑夜,相信孩子的恐惧便会很快消失。而如果孩子一直没有机会去独自面对恐惧,没有机会去体验在恐惧中挣扎并最终战胜了恐惧的那种磨炼,那他不可能自发地由内在产生消除恐惧的勇气,并会一直处于不安与恐惧中。为此,我们需要做的是,教孩子认识世界,认识他的内心的感受,并想办法去消除恐惧。

我儿子宽宽从两岁半妹妹出生开始自己睡一个房间,刚开始时他会对我说他害怕,要让我陪。但那时我刚生完老二,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陪他,也不想那样做。我在白天给他讲一些关于黑夜的故事,让他认识黑夜并不可怕。也会在睡前跟他玩一些类似躲进被窝里黑乎乎,或者开一个可以在房间里投射太空影像的灯,让他觉得黑夜神秘而美丽。我给他房间装了一个夜灯,告诉他妈妈就在隔壁房间,随时都可以叫妈妈。刚开始时他过几分钟就会喊一遍:“妈妈,我害怕!”我就走到他的房间,抱抱他说晚安。头几个晚上他会连续叫我十几次,每次我都会出现抱抱他,但我不允许他下床来找我,因为他到了睡觉时间就得躺在床上,睡不着可以唱歌说话,但不能下床。第二天起床后我会表扬他已经能自己睡一个房间了,是个大孩子了。我说妈妈像他这个年龄都不敢自己一个人睡一个房间,而他却做到了。坚持了大概一周,他渐渐习惯了在黑暗的环境独自一人躺在床上,已经不再害怕,不会再反复地确定我是不是在隔壁,甚至躺下后没几分钟就可以睡着。

美国的学校也非常重视自制力的培养,他们会给小朋友创造一些磨难的环境,让孩子们去挑战极限。比如一个好友的儿子,今年9岁,去年圣诞节的时候,学校组织他们去雪山上露营。那段时间非常冷,我们远远地看到远处的雪山都全白了。学校却选择在那个时候,把孩子们拉到雪山上,让他们住在帐篷里或者小木屋里,教他们一些基本的逆境生存技能以及团队合作项目。小朋友把视频传给妈妈看,看着大雪纷飞的场景,几个从帐篷里钻出来的孩子欢呼雀跃,好友看得眼泪哇啦啦直流,说真心佩服老美啊,要自己带孩子出去,哪里舍得让孩子受这个苦。

团队精神的培养

美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童子军夏令营。美国的暑假有三个月时间,当然这三个月时间并不是让孩子呆在家里看电视或者玩电子游戏的,孩子们的暑假安排可谓丰富多彩。当然大一点的孩子会利用暑假赚大学的学费生活费,小一点的孩子,则参加各种各样的锻炼意志的夏令营。其中童子军夏令营就办得非常好。美国童子军夏令营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它所秉承的是美国人冒险创新的精神,让孩子在自尊,自信,独立民主的环境下,充分享受面对困境险境时团队合作所带给孩子的巨大能量。

一到暑假,我们就可以看见很多穿着童子军服装的孩子,负重行走在山林中。这些都是童子军夏令营的学员,他们跟随着组织者参加为期一周或者几周的夏令营活动。这些活动一般包括攀爬、射击、行走、划船、露营、野外生存等等项目。这些项目或者游戏都有一个比较大的共同点,就是创造各种各样的团队合作环境,让孩子们在一个团队中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在合作中挑战各种极限。

美国的教育很少去鼓励竞争,小学教育一般不考试,即便有一些了解孩子掌握知识进度的小测试,也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单独的检测,不公开,不评价。即便有一些考试,也是以检测学生学习进度为目的,没有成绩如何的说法。但美国的教育却非常重视合作意识,即便是宽宽班上20个孩子,会分成几个小组,当老师说哪个小组需要负责整理物品时,小组的成员便全部动员起来,把某个角落的物品全部整理干净。而很多需要在课堂上完成的手工活,老师也会分组完成,每个组员会负责不同的项目。比如说蓝色组今天负责花园里的果子的采摘工作,小组的每个成员就自动分派任务,有人负责拿篮子,有人负责采摘,有人负责分发等等。有些学校在课室里养了蜥蜴、蟑螂或者乌龟、啦蛤蟆等等宠物,也会有专门的小组负责这些宠物的饮食及卫生清洁。

另外美国的教育中非常重视体育运动,体育如同孩子孩子成长的一个生命,你进入美国人的家中,你会首先发现在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的,往往是那些孩子们穿着橄榄球服,与队友们抱在一起笑得非常灿烂的照片。在美国当大家聊起小时候的事,大多数人会聊起他们在球队的难忘经历,而很多在体育项目上有突出成绩的孩子,也很容易让常春藤的名校破格录取,并附送几万美元一年的奖学金。

在美国,运动能够给孩子带来自信。合作精神能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在进入任何公司或团体时能够迅速地进入角色,促进他们在社交场合游刃有余。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男孩子怎样教》的文章,其中提到过男孩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运动精神的培养。一个男孩子成绩是否优异对于他日后的成就并不是主要的决定因素,但一个男孩子如果热爱运动,有合作精神,那他成长后便很容易成为领袖人物。

美国人的灾难意识和面临灾难时的救助意识很强,这点得益于他们自小接受的合作精神教育。其实灾难意识是孩子逆商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各种人事规律,当我们对世界万物能够认识和了解,那当我们面临困境或逆境的时候,我们便会多几分的淡定。美国的灾难意识教育很完善,比如说我现在所处的洛杉矶是地震带,开学第一天学校就教孩子们整理好地震包并妥善放置,教育孩子们万一发生地震应该怎么办。然后学校会常常做一些灾难演习,给孩子们示范万一灾难来临应该如何应对。

而美国所有的灾难意识教育中,必定不会遗忘的一点是救助意识的教育。当面临灾难的时候,孩子们需要做的是第一时间保护自己,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后在自己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其他人实施救援和帮助,并提供正确的救援方法。正是这种教育,让美国人在面对灾难的时候,能淡定从容地应对,并在公共机构仍然没能赶往救援的时候,民众能在互相救援中减轻损失。资料显示1994年洛杉矶曾经发生大地震,当时直接损失达35亿美元,但是死亡人数却只有六十几人。这跟他们长期的救助意识还是有很大的关系。

很多人可能会纳闷,我想了解的是对孩子的教育,似乎这些团队精神,灾难意识,救助意识之类都跟我们孩子的教育没有任何关系啊!但实质上,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比较淡化这些意识的教育,因此当我们来到海外,我们才会发现,我们缺失了某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助推我们融入国际化的胸襟和视野。只是独善其身的教育让我们吃了不少的苦头,甚至在我们吃苦头的同时,我们连反抗的能力都丢失了。最近我看了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的一篇文章,文章称近两年美国的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名校开始收紧,接收中国留学生的比率逐年下降。个中原因,就有中国留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好,但却在对学科的热爱程度,合作精神等各方面的欠缺,造成这些名校花多年培养出来的中国留学生为了找好工作而放弃学科,博士毕业后却无法成为理想的科研人才。

总的来说,就是一个格局问题。在我们想着日后要把孩子送出国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同时,我们如果忽略了培养孩子国际化的眼光和格局,让孩子只成为一个独善其身的优秀的小我,却无法成为一个可操盘大局的大我时,我们便会离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大树的理想越来越远。

不经历风雨无法看见彩虹,孩子的人生历程也是一样的。我们想把孩子推上那个通往成功的彩虹末端,那我们作为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扔掉你撑在孩子头上的那把雨伞,让孩子尽情地享受被风雨洗涤的快感!

多带孩子去做户外活动,接受一些难度较高的攀爬类挑战,能很好地训练孩子的自制力。



上图为宽宽游泳时被石子划破脚趾,自己用嘴吸掉血吐掉然后继续游。这种情景当爸妈的不要上前慰问,也不要提任何建议。装作没看见,是对儿子最好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