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第二部分讲的是晁错来向伏生学习《尚书》。

经过战乱,西汉时的伏生已经90多岁,当时汉文帝到处寻找能讲《尚书》的人,就找到了曾为秦朝博士的伏生。

但因为伏生年老不能跋涉,就派晁错来学习。

通过伏生的讲述,我们才知道,秦时烧书,《尚书》大部分被毁,当时国藏一部,伏生自己藏了一部。

项羽入咸阳,一把大火把国藏的《尚书》给毁了, 伏生家里的这部,可能是当时仅存的一部,被他视若珍宝。

为了逃避战乱,伏生和妻子儿女带着一车《书》准备逃回山东老家,结果遇到乱兵,儿子为了保护这些竹简被杀了,妻子也在颠沛流离中病逝。

终于回到家乡的伏生,没想到这里也有兵乱,只好把竹简藏在了故宅墙里。二十年后再回来时,书简大多朽毁,完整篇目只剩28篇,此时伏生不禁失声痛哭。

如果说上个故事让人热血沸腾,到这里真的是热泪盈眶。

然后进入到了《牧誓》,讲的是民心民意,重现了武王伐纣,牧野誓师壮阔场面。

牧野之战,周武王用五万人,打败了商王朝七十万人,告诉了我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最后一段故事,讲述了晁错将《尚书》带回之后的故事。

《尚书》在汉代得到广泛传播,到了汉武帝时期,在孔子故宅的墙壁里,发现了一部用先秦古文写的《尚书》,所以叫古文《尚书》。

这部古文《尚书》被孔子后人孔安国大力推广。

到了西晋“永嘉之乱”之后,官方藏的《尚书》版本失传了,直到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献了一部据说是孔子后人孔安国所传的古文《尚书》,有58篇,和伏生传授的《尚书》内容很多是一样的。

之后历朝历代都非常推崇《尚书》,还把它刻成石经,但经过战乱,都成了断石残碑,直到唐文宗开成二年,人们用巨大的青石刻成了《开成石经》,这当中的《尚书》,就成了后世的标准读本。

再后来,《尚书》历经无数学者先贤薪火相传,时间最后来到了现代的图书馆,展示了现代利用文物、展览、互联网、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继续传播这部经典。

最后,又再次告诉我们,正是有了伏生,才让佶屈聱牙的《尚书》得以传承给后人。

到了尾声,这部舞台剧在现代和历史的对望中缓缓落幕。

这正如我们和古人一样,都站在时间的两端。

这个节目它不是为了讲历史,讲人物,讲典故,而是在讲古人和我们都在做的一件事:传承。

很久没看到让人这么感动的节目,倪大红老师的演技真的好好,为了尽可能贴近原本九十多岁的伏生,他的语言、行动、神态、行动都完全形似一位90多岁的老人,台词不是很多,但屡屡让人落泪。

节目的精心策划和演员们的精彩演出,也更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血脉,是沉淀在骨子里的自信和骄傲,值得每个人学习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