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欢迎转发此文链接,欢迎关注微信(life416_com)或微博(加国生活网life416),但请勿转贴全文至别的网站,违者必究。

【加国生活网专稿】在魁北克省及安大略省以北的土地上有一块经过数百万年而形成的巨大岩层,叫做加拿大地盾(Canadian Shield),在这些远古石头上发现的金银镍锌铜铁等矿产、高大茂盛的森林以及淡水给位于这块地盾上的魁北克省和安大略省巨大的资源,使他们一跃成为加拿大最具实力的二个省。

旅游大巴驶出渥太华沿着40号公路北上,进入魁北克省境内。其实,地盾带给魁北克省的好处远大于安省,不仅在风光地貌上魁省要比安省漂亮,在经济上魁省亦曾独占鳌头。在夕阳西下的余晖中我们来到了魁北克省的最大的城市Montreal。这座被渥太华河与圣劳伦斯河包围的岛屿城市Montreal有多个中文名字,导游小姐称蒙特娄,说粤语的广东人和香港人称满地可,而其官方名字则为蒙特利尔。蒙特利尔现有人口有372万,主要使用法语,是法语世界仅次于巴黎的第二大城市,也有“小巴黎”的美称。

蒙特利尔曾是加拿大最大最繁华的城市,而现在则变为加拿大第二大城市(第一大城市是多伦多)。蒙特利尔衰败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其衰败起因于魁北克省的独立运动。在这里我要费些笔墨,给大家讲讲魁北克省的历史和蒙特利尔市的衰败原因。

1534年,加拿大被法国航海家发现后,大批的英国和法国殖民者也来到了加拿大,因为他们发现在魁北克省的圣劳伦斯地区拥有大量海狸,其毛皮在欧洲十分罕见,能够卖大价钱。当这些人制服了当地土著后,一山不容二虎,为了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双方的争夺战就打了起来,这一打就打了七年,英国战胜。1763年英法双方签订巴黎条约,将法国在加拿大占据的新法兰西地区割让给英国,从而使魁北克省成为英国人的殖民地,1774年颁布魁北克法案,规定在魁北克地区须使用英语法律,宣扬英国宗教,将经济大权交给英籍居民,英语为官方语言。对于这一切,素所有“高卢公鸡”之称的法国人显然是不能接受的,他们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语言、文化、信仰。因为他们保护法国文化的强烈意愿,说法语的人越来越多,而街道、建筑、艺术风格甚至人们的个性仍保持着法国风格。后来到了19世纪,英法两国争夺殖民地的对抗已经尘埃落定,英籍和法籍的居民们都认识到,相安无事地生活在一起才是大家的最佳选择,所以到了1867年7月1日成立加拿大联邦的时候,魁北克省还成为加拿大联邦的最初四个发起省份之一呢(另外三个省是Ontario, New Brunswick, Nova Scotia)。那为什么魁北克省又闹起独立来了呢?

这全怪前法国总统戴高乐。1967年7月1日是加拿大联邦成立100周年国庆,加拿大政府邀请世界各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到加拿大来庆祝她的百年华诞。法国总统戴高乐当然也在贵宾行列中。戴高乐在首都渥太华参加完庆典以后没有急着马上回国,却到加拿大的法语居民聚居区魁北克省作友好访问。在受到热烈欢迎之际,他来到蒙特利尔发表了他的著名演讲Vive Quebec Libre(魁北克自由万岁)。戴高乐在发表演讲时突然用法语高喊:“自由魁北克万岁!”这句公开鼓励魁北克独立的言语顿时惊呆了在场的两国官员,也让法加关系陷入僵局。当时的加拿大总理莱斯特·皮尔逊为此取消了接见戴高乐的所有安排,并将其赶回了法国。

戴高乐极具煽动性的演讲激起了法语居民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的自豪感。他们意识到,他们必须不遗余力、不惜代价地保护处在英语包围中的法语语言和法语文化。随着这种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魁北克独立”的呼声逐渐形成。第二年(1968),独立分离主义者成立了他们自己的政党“魁人党”,并在1976年成为魁北克省的执政党。1980年,魁省举行全民公投,但是支持独立的票数只占到40%,第一轮独立运动宣布失败。1995年魁省又进行了第二次公投,这次赞成票居然达到49.4%,这个居于临界点的数字令加拿大政府非常气愤和紧张,于是国会通过了魁北克独立法案,规定一省独立不能仅仅取决于公投结果,最后的结果需要由联邦政府决定。2006年,魁省准备举行第三公投,对于加拿大总理哈珀所执政的保守党少数政府中,魁北克人党的地位十分重要,为了稳定其“情绪”,哈珀在国会提出了‘魁北克人是统一的加拿大中的一个民族(Québécois form a nation within a united Canada)’的动议,11月27日加拿大国会以266票同意16票反对通过了哈珀总理的这个议案,由于“nation” 这一个名词可解作‘国家’或者‘民族’,最终哈珀的这个“国中国”的说法让魁北克人有独立了的感觉。

想当初,联邦政府怕魁北克闹独立,曾给予魁北克省相当优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从其他英语大省输血给魁北克,被抽血最多的就是与魁省实力旗鼓相当的安大略省。但即便如此,魁省不稳定的政治局面仍直接影响到魁省的经济,蒙特利尔作为魁省最大的经济中心也理所当然受到牵连,许多说英语的人匆匆离开蒙特利尔,搬到安大略省。蒙特利尔市的人口迅速跌落到多伦多市之后,变成了加拿大的第二大城市。而这场独立运动成就了多伦多,使其后来居上,成为现在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

没到蒙特利尔以前,一直认为拥有法国风情的蒙特利尔应该比多伦多漂亮,可惜的是,四月底的蒙特利尔,没有绿树掩映鸟语花香,让我看到了最灰白的景象,蒙城的立交桥挺多的,但大多残破不堪,路边的房子看上去很陈旧,呆板平整,三四层高,毫无生气。这里的人口持续负增长,由于法语是主要语言,对新移民的吸引力不大,据说,市东法语区的租金一室一厅的屋子每月也只要350加元。

我们到达蒙特利尔时已经是晚上6点多了,此次加东三日游的第一晚将住在蒙特利尔的Fairmont酒店。导游安排我们入住后,剩下的时间安排我们自由活动。由于晚餐需要我们自行解决,所以放下行李后,出门右转再左转便到了蒙特利尔最据代表性的繁华街道圣凯瑟琳大道(St.Catherine),导游说这条街上有许多餐馆。虽然蒙特利尔是座法语城市,大街上所有的建筑、街道、商店的名称全部为法语,但如果你想问路,也可以使用英语。这里的人们还是很有礼貌的,见了面,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说一句Bonjour(绷如,俺给加的中文读法)你好。

如果说这条圣凯瑟琳大道是蒙特利尔最繁华的街道的话,那我敢说生活在多伦多绝对比在蒙特利尔滋润,若比较繁华的景色,多伦多市中心的哪条街道都比它繁华。可能是因为四月底的蒙特利尔天气还挺冷的,大街上空荡荡的,没看到一个漂亮时尚的法国女郎。我背着沉沉的摄像机,本想拍些照片和视频,结果什么也没拍成,一是因为这里没找到一处激发我拍摄的景,二是因为听朋友说这条街其实治安不是那么好,前几天还在网上看到曾发生枪击案,所以楞是没敢把摄像机拿出来。

唯一让我感到与多伦多不同的倒是那间Shoppers drug mart,这间店里的化妆品除了有那些多伦多常见名牌外,还有许多法国牌子,甚至还有好几种精油卖,此外各种护手护脚的护肤品以及室内用的各种香料等等都让人感觉到法国人的那种极具浪漫的讲究生活情调的生活方式。

由于对这里不熟悉,最终我们一行几个找了间比较有特色的中餐厅,填饱了肚子后即返回了酒店,蒙特利尔让我大失所望。




加东三日游第二天的行程是上午在蒙特利尔参观,下午去魁北克市。一大早,旅游大巴带着我们来到皇家山(Mount Royal),据说蒙特利尔Montreal的名字就来源于Mount Royal。1535年,最早来到此地的欧洲探险家是雅克·卡蒂亚(Jacques Cartier)航行到圣劳伦斯海湾并顺河而下,发现了这里有座风光宜人的岛,岛上还有一座美丽的小山。为了感谢资助他探险的法国皇帝,他给它起名为皇家山(Mount Royal,法语为Mont Réal),而这个岛也因此山而得名Montreal。另一种说法是意大利的制作地图的画家在用意大利语(Monte Reale)拼写Mount Royal时演变而来的。

 

座落在皇家山顶(Mont Royal) 的圣约瑟大教堂(Saint Joseph's Oratory),是世界最著名的朝拜圣坛之一,堪称精雕细刻、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的艺术建筑。教堂建于1904年,号称是世界上第二大圆顶教堂,仅次于罗马的圣彼德大教堂。圣约瑟大教堂也是蒙特利尔最高的建筑物,教堂建筑本身高达97米,分上下两层,共有4000多个座位。



这是圣约瑟夫教堂的前身,一开始只是个小小的礼拜所来着,最初是由安德鲁教士建造。



安德鲁虽然没有神学院的文凭(用导游的话说他只有小学文化),但是却有一手治疗脚病的绝技,许多患有腿脚毛病的人慕名上山请求诊治,善良的安德鲁教士都有求必应、手到病除。因此因此在圣约瑟夫教堂利陈列了许多拐杖,这就是那些治好脚病的人留下的。最令人感叹的是安德鲁治好了那么多人的病,他经手的钱也不下千百万,但他一生都住在一间卧室兼办公室厨房的10平方米的房间里,过着简单的生活。安德鲁为了向世人昭示他的心是无私无邪的,死前嘱咐他身边的人在他死后将他的心脏解剖给人看,如今他这颗被解剖开的心脏,仍然陈列在一个密封的玻璃橱窗里。

为了纪念这位个子矮小但伟大的安德鲁教士,人们在1924年开始修建现在的这座大教堂,直至1967年完工,耗资230万加币。

教堂巨大的礼拜厅,礼拜大厅穹顶上的光线会照到每尊塑像




耶酥之死雕像


耶酥12门徒的手工木制雕像


信徒点燃的祈祷蜡烛

圣约瑟大教堂的经典之处在于那一根根拐杖,据说许多年老多病的人本是带着拐杖来这里朝拜,因得到神佑,离开时已经不需要拐杖,于是拐杖就这样被留在这里。

在教堂旁是一个钟楼,在钟楼上悬挂着56口大小不等的由合金制作的钟,这些钟总重10900公斤,其中最重的达1500公斤,小的则有5公斤。最初这组钟是为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设计的,但据说其重量为铁塔所不能承受,因此就慷慨地赠送给这座教堂了。





这是皇家山的东面一处的景色


皇家山是蒙特利尔的最高处,在山上可俯看全城,那个绿顶大楼及其旁边的大楼是神学院。


山上的景点也非常多,这是皇家山顶的Beaver Lake。


在皇家山的山顶上还耸立着一座很大的十字架。1643年蒙特利尔发生了一场灾难性的大洪水,首任市长Paul Chomedey de Maisonneuve虔诚地祈祷圣母玛丽亚早日退去洪水,还人民以安宁,果然几天后洪水退去。为感谢圣母玛丽亚,Paul市长徒步背上皇家山一座木制十字架。现在成为景观的是1924年建成的高达31.4米的铁制十字架,1992年在上面安装了光纤彩灯,能变幻出红、蓝、紫色,其中紫色是专门用于怀念教皇保罗二世的去世并迎接新教皇的产生。


在圣约瑟夫教堂停留的时间很短,旅游大巴带着我们赶场似的向下个景点开去。在下山的过程中,车窗外掠过很大一片墓地,漫山遍野的全是墓碑,导游说那里可是北美最大的墓地。汽车很快开到山脚下,途中经过著名的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该大学1829年建校,是以皮毛贸易商人詹姆斯.麦吉尔的遗产为基金建立的,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该大学最出名的专业是是医学和法律。


麦吉尔大学的医学院


麦吉尔大学的另外一景


蒙特利尔城内有大大小小300多座天主教堂,在旧城区处处可见古色古香的哥特式教堂拱顶,我们参观的圣约瑟堂亦丝毫不比欧洲教堂逊色,但由于去教堂的人口日渐减少,不少教堂已经维持不下去,打算卖给商人们,改装成店铺了。这些当然都与魁北克独立运动有很大关系。

(续)

相关文章:

加东三日游记之一-Kingston篇

加东三日游记之二-Ottawa渥太华篇

加东三日游记之三-蒙特利尔篇(上)

加东三日游记之四-蒙特利尔篇(下)

加东三日游记之五-魁北克篇

加东三日游记之六-千岛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