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文裁缝·历史密码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9db850102e7i2.html

节选自《三国局中局:诸葛亮》,中国工人出版社

三国争霸战争,归根到底拼的是综合实力,战场上的强弱胜负是综合实力的外在表现而已。曹操在北方屡战屡胜,不仅在于曹操非凡的军事才华,更在于曹操在北方实施的“屯田”等措施大大加强了他的实力。

说到古代的经济问题,归根结底是农业问题。长期以来,土地是赋税的主要来源,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诸葛亮在发展农业、整顿经济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因为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做过十年的“农夫”,对农业问题非常了解。而理解了农业,可以说就理解了经济。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诸葛亮对农业的了解,百废待兴的益州很快就恢复了生产。从公元214年进入成都,到公元227年开始北伐的这13年时间,是诸葛亮集中精力治理蜀汉的时期。诸葛亮治理蜀汉最重要的特点,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理弱”。这里的“弱”指的是自耕农。

诸葛亮十分善于运用他的“穷人经济学”。

“穷人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惟劝农业,无夺其时,惟薄赋敛,无尽民财”。就是说,要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藏富于民”。

刚刚进入益州的时候,针对当时益州许多老百姓因战争离开家园,从而房屋被占的情况,赵云建议:“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诸葛亮对这个意见十分重视,认为这是一项德政,表示应该立即实施,刘备也同意了。

诸葛亮的“穷人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是农业问题。

第一,诸葛亮要求各级官员要十分重视农业问题。诸葛亮不是泛泛而谈,只讲一些原则性的东西,他对官员的要求是非常具体的。比如,他要求官员不得占用农民的耕种和收割时间,保证农民有足够的时间打理农业;还要求对农民减税,防止各级官吏勒索农民,防止豪强过度地兼并土地。

第二,诸葛亮在发展农业的时候,采取的一个具体的措施是,将农民的时间分为平时和战时两个阶段。平时,“务农殖谷,闭关息民”,“闭境劝农,育养民物”。也就是说,在平时,千方百计地保证农民将精力集中在“务农”上面。战时,诸葛亮认为应该“休士劝农”“兵农合一”。即使是在战争的间歇,也应该抓紧时间务农生产。这一点从诸葛亮北伐,在汉中屯田生产中表现得十分明显。除了抓住战时空隙生产之外,诸葛亮还主张“分兵屯田”。战时打仗,闲事务农,这样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视,即使是在打仗的时候,他也时时刻刻念叨着农业生产的问题。

第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发展农业,即使各级官员很认真,农民们的时间也能得到保证,但是没有水是不行的。诸葛亮深知这一点,所以在诸葛亮的“穷人经济学”中,兴修水利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战国时期的李冰在成都平原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了天府之国。问题是到了三国时代,刘备们到了益州是不是什么都不用做,可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不是的。实际上,当刘备、诸葛亮到了益州之后,都江堰由于长年没有维护,很多的水渠被严重堵塞,都江堰水系在成都平原没有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诸葛亮十分重视都江堰的作用,他说:“此都江堰是农业的根本,是国家的资源。”诸葛亮认为必须善于利用都江堰,强化对都江堰的管理。为此,诸葛亮专门设立了“堰官”,堰官负责管理都江堰。除此之外,诸葛亮还征调了一千二百名壮丁,这些壮丁的主要任务是在堰官的带领下,维护、疏通、保卫都江堰。

虽然只是设立了堰官,征调了一千二百名壮丁,但是,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经过治理都江堰之后,成都平原上的粮食产量每亩提高了三十斛左右。

短短几年时间,益州在诸葛亮精心的治理下,发展迅速,诸葛亮的“穷人经济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左思在《蜀都赋》里称赞被诸葛亮治理的成都“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

农业是基础,诸葛亮极为重视。但是,在农业之外,诸葛亮还很重视益州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煮盐、冶铁是益州传统产业。直到今天,四川的井盐都是很有名的。盐、铁是两种战略资源。诸葛亮特别善于抓主要矛盾,他很快将目光投向了这两种战略资源。为什么?在西汉时期,盐、铁属于官营,朝廷有定价权。东汉时期,由于政治越来越黑暗,政治的控制力渐渐失去,再加上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政府垄断”都是一件招人骂的事儿,所以朝廷“罢盐铁禁,令民铸铁”。结果是,贪官污吏和豪强势力逐渐掌握了盐、铁的控制权和定价权,导致政府的收入大大减少。益州更是这样。

刘备、诸葛亮决定改变这种状况,在益州重新恢复“盐铁专营”,设立“司盐校尉”专门管理盐务。同时,还设立“司金中郎将”,专门管理兵器和农器的制造。诸葛亮还建议刘备发布命令,不准豪强们从事盐铁生产和经营!

可以说,诸葛亮首先理顺了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盐铁生产机制问题。

理顺了机制,建立了政府专营制度,也设置了相关管理机构和官员,但是要发展好盐铁经济,还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和科技力量。诸葛亮没有闲着,他常常到煮盐冶铁的地方视察,跟“企业”负责人交谈,就“盐铁企业”关心的问题作出解答。

有一次,诸葛亮得到报告,临邛地区改进了煮盐技术,用最先进的火井煮盐,就是用天然气煮盐,这项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诸葛亮决定前往视察。“企业”负责人对这项技术做了详细的介绍,负责人介绍说:“火井煮盐最大的特点是使煮盐效率大大提高,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诸葛亮勉励“企业”负责人,要他继续加强科技攻关。于是,为了纪念诸葛亮对火井盐的重视,这种煮盐方式又被称作“诸葛盐井”。诸葛亮对火井煮盐进行了深入的技术总结,并在益州大面积推广,大大提高了益州的煮盐水平。

除了盐业外,三国时期,最现实也最重要的问题是打仗,赢得战争。因此,诸葛亮十分重视冶铁业的发展。益州的冶铁业一直都很发达。在西汉的时候,益州就出现过“钢铁大王”程郑。在诸葛亮的亲自关心和努力下,益州的冶铁业发展迅速,出现了较大的冶铁中心。比如“金牛山钢铁集团”、仁寿县“铁山钢铁集团”、成都“铁溪河钢铁集团”等。

冶铁技术在诸葛亮治蜀时期也突飞猛进。当时,益州流传的“神刀”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有一个叫蒲元的官员,是炼铁能手。他制作铁器的手法非常先进,而且保密,人家也是拥有“专利”的人啊。蒲元造出的刀十分锋利。

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蒲元在斜谷为诸葛亮造刀。蒲元从斜谷取来水,发现这里的水质很差,不能造刀,于是就派人从成都取水。由此可见,蒲元对制作工艺有着极高的要求。最后,蒲元为诸葛亮造刀三千把,每一把都极其锋利。为了检验自己所造刀的锋利程度,蒲元命人将铁珠装在竹筒里,用刀去砍,结果竹断铁裂,刀却丝毫未损。所以,蒲元所造之刀被称为“神刀”。

除了造“神刀”这样的进攻性武器之外,诸葛亮还用最好的钢铁打造盔甲,大大减少了伤亡。“诸葛亮铜袖铠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可以说,诸葛亮在军队建设中是一个十分懂得运用“高科技”手段的人。

盐铁之外,纺织业也是益州的“支柱产业”。蜀锦在东汉的时候,就已经享誉全国了。许多王公贵族都是蜀锦的购买者和追随者。比如曹操,就曾专门差人到蜀地购买蜀锦。诸葛亮看到了蜀锦的无穷潜力,决定将蜀锦发展成益州的优势产业,使之成为蜀郡的一张亮丽的名片。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诸葛亮将织锦提升到同谷物生产一样的重要地位。大力提倡蜀地的人民栽桑养蚕,织造蜀锦。在诸葛亮不懈地努力下,蜀地“桑梓相连”,到处都是桑树这种经济作物,呈现出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

第二,诸葛亮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织锦业,职名为“锦官”。锦官的主要职责是管理蜀锦的生产和调拨。

第三,发挥领导的示范作用。为了鼓励人们织锦,种植桑树,诸葛亮亲自示范,“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

可以说,要是诸葛亮活在今天,一定是一位十分优秀的经济管理者。